韩国的所有土地从此归于秦国治下,秦王大笔一挥,将此地改名为颍川郡。
按理来说一郡的郡治应当是此郡最繁华的地方,也就是新政,但为了防止将来统治时受到了新政旧韩贵族的干扰,秦王只好建郡治于阳翟。
那个投降了秦国的韩国人腾,才华着实不错,秦王将他封分为了南阳太守,想要让他先干个几年,将来再继续提拔到咸阳当内史。
因为颍川郡暂时还没定下太守的人选,得回到咸阳以后再挑人上任,所以这段时间,只好先让南阳太守腾暂时掌管颍川郡了。
也就是说腾一步登天,相当于掌管了原来韩国的所有地盘!
激动的腾来到韩王宫给嬴政三叩九拜,指天发誓对秦王从此忠心耿耿!
秦王亲手将人扶起来,又温言勉励了一番,这才令他离开。
看着腾像当初李斯一样斗志昂扬、大步离开的背影,秦王满意一笑。
锦衣玉食动人心,就像是以后给赵国的郭开封高官一样,给六国中愿意投降秦国的人优厚待遇,可以让很多人心生动摇。
说起李斯,姬明夷那天夜里所说的话又一次浮现在脑海中。
秦王唇边的微笑转瞬即逝,重新恢复到冷漠神色。
二世而亡……
这句话就像梦魇一样,时时刻刻缠绕在嬴政心头。
——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
——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这是韩非所说过的话。
韩国国小力弱,当今韩王治国也很不靠谱,虽然亲儿子韩非每天都要上书要求法治,然而韩王从来都没有听纳过,而是自己发挥“术治”。
然而他实在没有韩昭侯的才华,不靠谱的君王加上不靠谱的变法,让韩国所推行的法律和政令常常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又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衰弱。
但这并不是说韩国没有优点了。
在农业这方面,韩国就做的很好,铁铧铁镢铁锄铁镰等大量铁农具的推广应用,再加上用粪便施肥和使用牛耕的精耕细作,韩国每年的农业收成都相当不错,有些地方还实现了一年两熟。
秦王这次亲自来韩国,除了想要知道韩国弓弩刀剑的制造方法以外,就是想要看看能不能将“一年两熟”的粮食收成推广到秦国去。
一想到明年后年要爆发的饥荒、蝗灾和瘟疫,秦王就头疼。
至于遇上姬明夷,纯属是意外之喜。
为了此事,秦王甚至不惜穿上普通服饰,亲自去新郑周围的田地里考察。
百无聊赖的明夷跟着一起去了。
在考察询问了大半个月以后,秦王终于心满意足。
韩国之所以能一年两熟,是因为这里的农人掐着时间点轮番种植豆麦,咸阳周边与新郑的气温相差不远,应当也可以实行。
为了以防万一,秦王甚至还命令蒙恬重金(和武力)找了十几户擅长种地的农人,直接和铁匠放在一起打包回咸阳。
站在田边的泥土小路上,明夷折了一支麦穗放在手中把玩,还没有成熟的麦穗青绿,颗粒饱满。
身边的嬴政刚刚结束了和农人的一轮对话,正举起水囊喝水解渴,远方遥遥站着蒙恬等人护卫安全。
这些天待在秦王身边,明夷也间接听了一耳朵的各种农业知识,忍不住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好感度上升了不少。
在没有杂交水稻和各种科技农药的这个时代,粮食是用来活命的。
农人哪怕多收获一斗粮食,有时候也意味着他们不用为了节约口粮,而偷偷溺死压死刚出生的婴儿。
能为了农耕这么尽心竭力,甚至还亲自换上普通衣服去问路边庶民,恐怕如今的各国诸侯中也只有嬴政会这么干了。
以前真是看错了,没想到嬴政也有爱民的一面!
怀着这种诡异的感动心情,明夷对身边嬴政说道“粮食种植收获与天气冷暖有关,若是想要将一年两熟广而推之,陛下不妨试试秦岭淮河以南,也就是楚国的那一片地方。”
植物这东西天气越暖长得越好。
像是青藏高原这种寒冷地区,一年一熟就不错了,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北方地区的温带可以达到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而南方的亚热带则可以一年二至三熟。
至于可以一年三熟的热带地区,中国几乎没有,不予考虑。
“此话怎讲?”嬴政问道。
“越往南边温度越高,一年到头粮食可以生长的时间也就越长,如今楚国大多以水稻鱼羹为食,而少食小麦,但小麦与水稻的种植时间不一样,若是掐算时间轮流种植,应当可以小麦水稻一年两收。”明夷说道。
就连初中历史书上都提过,在宋代,南方就已经实现了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两年三熟,既在水稻和冬小麦中间的一个月空闲时,再种上一茬青菜。
只可惜真正高产的那些农作物——玉米红薯土豆之类,这个时代根本没有。
听完她的话以后,嬴政心中激动!
毕竟之前姬明夷从来不说没有把握之话,而且她先前所提出的酒精、输血之法都已经一一验证!
农为国之本,若是收获的粮食当真能多上一倍……
但沉思片刻后,嬴政又缓缓摇了摇头。
看着嬴政摇头,明夷垂下眼睫,淡淡的说道“陛下若是不信大可以寻找农家的人询问验证。”
此农家并非路边的农人,而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奉神农为祖师,主要的理念就是研究怎么种地。
“并非不信你的话……”嬴政解释了一句,“……但是楚国多瘴气疫病,人口较少。”
人少,自然种田的人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