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267章整合</h1>
河套之地,正打的翻天覆地之时。易飞却是云淡风轻的坐于将军府,思考着镇西军以后的走向。
随着军队的不断扩大,易飞也是感觉到了基层军官的不足。不是说他们的能力不足,也不是说他们不够骁勇善战,更不是说他们没有指挥能力。镇西军的基层和中级军官都是从小兵做起,然后积功慢慢升职而来,而且还不能跳着升。就算功劳再大,也得从伍长伙长队正哨长都部营将一步步向上。
这也是为了锻炼他们的指挥能力,毕竟一步步的上升,也使每个军官都是受到足够的历练,再指挥更多人时便不会手足无措,变得游刃有余。
这种军官若是放在大明旧军之中,绝对是完全合格,甚至出类拔萃的了。但是在不断推行火器化,向近代军队靠拢的镇西军中,却是有些不足使用了。
限制他们能力的最大短板便是素质,准确的说是没有文化。基层军官表现的还不明显,但是中级军官就比较突出了。
镇西军如今的火器与长枪兵相互配合,甚至与骑兵配合,这中间的对于战术的领悟就体现出了文化低的军官的协同作战能力差的缺陷。虽然经过演练能够起到一些作用,但是总是会显得有些呆板。
而今日易飞到来,便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未来两年内,山西镇将不会有太大的战事,所有工作重点便全部转移到内政问题上了,而提高军队的识字程度也是要立即执行的工作。
而这也得感谢李自成的努力,在他几乎将临县等数县的人口搜刮一空,却是在兴县慷慨的将十数万人全部送于了易飞,这其中也是有着众多的读书人。易飞经过一番统计之后,也是得数百人。
这些人很少有秀才,更别说举人之类,他们大多都是没有功名的童生。虽然说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受人尊重,但是却是大多家境贫寒,这些读书人基本上都是些寄生虫之类,在他们眼中除了功名再无其他,而他们的家人也是为了供他们不断的读书,倾家荡产的为数不少。
但是时光流逝,有些人一考就是数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却是一无所获。而这中间有部分人会醒过来,但是大部分却是坚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光宗耀祖,不断苦苦追求着那近乎虚无的当官梦,却看不到一年比一年多的进士也是在苦苦的等着偶尔才会出现的空缺。
而易飞这次派来的数十人便是及时清醒过来之人,他们有的是自悟,有的是被李自成打醒的。毕竟眼下局势混乱无比,若是不能够安定,指不定哪天就会又有流寇外虏之类的再次将所有人掳走。
这些人都是愿意在镇西军中任事,领取一份薪资养家。虽然原本有近百人愿意做一个教书先生以养家,但是一听说给粗鄙的军汉上课,顿时没了兴趣。觉得是有辱斯文,只有这数十人愿意前来。
考虑到有军官士兵不识字,易飞也不打算再象以前一般,让人死记硬背下来。而是带来了这数十个读书人,他准备以一人带五十人上下,全面在军中推行文化普及!不要求他们个个都能有秀才的水平,但是也至少得识得字,看的懂命令。
除此之外,易飞还准备效仿后世北洋的《劝兵歌》,按当地的民歌民调,也编一首《劝兵歌》出来,潜移默化地向军士们灌输军纪观念。
在经过通过之后,他们一行人也是进入军营中,眼前一片热闹的操练气息也是让他们个个有些好奇。尤其是操场上一个牛高马大的将军大大咧咧的喝骂着,这人他们也是见过,正是易飞的军备司之长罗立。
虽然罗立身为军备司之长,但是他却更喜欢和士兵们混在一起,用他的话说,他这种老军头,在这里才是如鱼得水。
如今的镇西军训练已经有了套路,上午之时操练队形和齐步行等,下午练习刺枪以及火铳。
严明的组织纪律,是成为强军的首要,如今的镇西军扩编数量数倍。新兵的数量占了绝大多数,再次编伍后,各个军官们发下了原先在靖边堡总结出来的一些条例军规,军士们全部都要在三个月内熟背,以后抽背,如有军士背错一条的,就要打五军棍,军官背错一条的,要加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