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芳一惊:“兄长此言何意?莫非州牧有新举措?”
“正是。”糜竺恨恨道,“他以鏖战疲惫,兵马休整为由,将益助刘使君之三千丹阳兵(原有四千,战损一千)调回半数,另从流民新募兵中拨二千新卒与刘使君……哼,这些新兵不习战阵,兵甲不齐,倘若曹军入寇,真不知刘使君如何抵挡。”
糜芳身为校尉,对军队这一块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徐州真正称得上精兵的,就是丹阳兵。扬州丹阳县(今安徽马鞍山与江苏溧水一带)的山越族,崇尚气力,攀山越岭、如履平地,加之山中生产铜铁,可以自己铸造兵器。历来“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民风轻浮剽悍,斗杀亡命,堪称劲卒。
陶谦本就是丹阳人,自然最清楚这些山越人的战斗力,故此任徐州牧后,多募其兵。但为何手里捏着这样一支强力兵种,却被曹操打得如此狼狈呢?除了因徐州在汉末受黄巾动乱冲击较小。州兵缺乏战争经验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陶谦有兵无将,有帅无方,难以发挥其勇。
山越人就像亚马逊战士一样,勇则勇矣,却桀骜不训,只服强者,不是悍将名帅,根本无法训服之。陶谦手下有悍将名帅么?没有!而且山越人单兵作战能力强,但组织性纪律性差。长于冲阵,短于防御,结阵防守是其短板。而徐州之战中,徐州军明显是守方,基本上是守城战。即便是野战,大军对阵,最要紧的就是阵形,阵形紧密对上阵形松散,结阵联合对上匹夫之勇。结局可想而知。
陶谦手上空有劲卒,却未能转化为强兵,但到了刘备手上,却又大不同。刘备征战沙场近十载。有丰富的训练、统兵经验,而两个义弟又是万人敌。有勇将悍将镇服之,加上训练得法,边练边打。短短月余,就整合出了一支精兵。假以时日,不难将之变为真正强兵。正因如此。刘备才能以区区数千兵,对曹操形成巨大压力,为徐州解围立下大功。
刘备的统帅能力,获得了徐州上下一致好评,陶谦表面赞许,心里焉能不担心?三千丹阳精兵,那可是自己手头丹阳精锐之三成啊!曹军既退,再放在一支客军手上,显然是不合适的,便以次充好,用新募兵换回二千丹阳兵。如果不是还有用得着刘备之处,只怕剩下那一千丹阳兵也都要回来。
处理与刘备的关系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制肘臧霸。
“萧建将出任琅琊相。”
糜竺此言一出,糜芳就张大了嘴。这萧建本是开阳令,与驻守开阳的臧霸有私怨,二人可谓势同水火。陶谦这是将水与火全弄到一处哇。
“琅琊要乱。”这是糜芳的第一反应。
糜竺淡淡道:“有陶使君在,再乱也只是小乱。”
兄弟二人互望一眼,在明灭烛光下,两人的脸色都有点阴森,彼此心照不宣。陶使君在当然无事,但若不在呢……
“州牧还会有第三步么?”
“当然有。”糜竺肯定道,“而且必是重新调整各郡县主事,重拾诸吏之心。”
糜芳嘿然冷笑:“若曹军当真再寇徐州,只怕他要白费心机,后悔莫及。”
糜竺点头同意乃弟的结论,突然没来由地问了一句:“你看这马惊龙比刘玄德如何?”
糜芳瞪大眼睛:“兄长为何问这个?这还用说,无论气度、名声、出身、实力,皆远远不如啊!嗯,或许骁勇远在玄德兄之上,如此而已。”
糜竺脸上露出一丝困惑:“这个马惊龙,总给为兄一种奇怪的感觉。”
“什么感觉?”
“说不上来,但你注意到他望向陶使君与刘玄德的目光没有?”
糜芳茫然摇头。
“他看二人的目光,带着一丝嘲讽与怜悯。”糜竺直视乃弟,“你见过这样奇异之骑都尉么?”
糜芳不以为然:“旁人看他的目光,何尝不是如此。”
糜竺本想说这不一样,这种俯视目光,非胸有沟壑者不能有,但想想乃弟未必能明白,还是忍住不说,换另一个问题:“此人放言其麾下有五千步骑,镇守三城,子方看如何?”
糜芳更不在意,拿出军中资深人士的派头,嘿嘿一笑:“这六千流民一旦入辽西,他不就又增加至少三千兵了么?”
糜芳之意再明显不过,白狼城的兵,多半有数量没质量,滥竽充数罢了。
糜竺知道没法再与兄弟交流这个马惊龙之事了,虽然他也觉得乃弟所言不无道理,却始终对这个来历如迷的年轻都尉难以释怀。嗯,或许这次合作,是一个契机,一个看透马悍及白狼城实力的契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