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倒是勾起了黛玉对薛家的不满,只是那毕竟是宝钗的父母,就算是她与宝钗交好,也是不能多言的。正说着,去接薛姨妈的人已经回来了。
宝钗见薛姨妈面容见老,头发也见几点银光,少不得拜了下去:“不孝女给母亲请安。”
不比宝钗对薛家已经冷了心,这薛姨妈就算是为了儿子将女儿送进了宫,可是宝钗一惯乖巧,哪儿有不思念的?自然抱住了儿一声肉一声地诉着些别情:“从进了京,就已经托你姨妈家里捎信与你,怎么你就这样狠心,一句话也不回?”
宝钗心道果然如此,可是面上还是一脸惊色:“何尝听到过一言半语?若是真知道了,妈只看我连自己跟前的小宫女还想着让她回家看看,还能自己不回家看妈的?再说既然是家里人来了,怎么父亲没让内务府的人带信,反托了姨妈家?”
薛姨妈见女儿说得郑重,也有些疑惑:“也是你姨妈几次带信,说是你与你表姐在宫里相互照应得好,我这才请她们给你带信的。再说你父亲现在身子不好,又惦记着你哥哥科举的事儿,已经将皇商之事让给你二叔了,与内务府的大人人走动得也就不那么近了。”
“父亲身子不好,可要紧吗?”宝钗也有些发急,若是薛父倒了,那可就没有人能节制得了薛姨妈了。
薛姨妈就将宝钗这一年离家后,家里的情况说了起来:也不过就是薛蟠在青山书院读书,得了几次先生的夸奖——他是个欺软怕硬的怂人,让先生收拾了几回,小毛病倒是改了不少——让薛父越生出了望高的心思,想着要是自己的儿子能科举有成,也算是自己家里改换了门庭。
有了这样的打算,自然就不能再以商事为重。好在薛家几代的经营,也算是聚敛下了几代都花用不完的钱财,因此就以身子不好为由,将皇商之任转让给了自己的庶弟,也就是薛蝌之父。家里只余下收益实在好的铺子与田地,从此打算耕读传家。
那薛蟠也是个奇的,原来在家里读书是再也读不进去的,谁知进了青山书院之后,得了先生的教导,又或是受了当年之事的刺激,竟能横下心来看书了。也就在薛父与薛姨妈送宝钗小选的时候,竟由着先生给他报名,参加了童生试。
最让宝钗跌破眼镜的是,他居然在宝钗入宫的这一年里,成了一个秀才!结果太过惊悚,宝钗再三地向薛姨妈确认之后,忍不住向天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哥哥可算是长进了。”
说起了儿子,薛姨妈更是滔滔不绝,将薛蟠从头重新夸了一遍,才在宝钗的催促之下,说出了自己一家子进京的目的:给薛蟠找一个好先生,更是与宝钗近些,好就近相互照应。
宝钗快被这神奇的脑回路给雷死了:不知道文风最盛的是江南吗?家里就算是没出过什么读书人,可是青山书院的名头真没听说过吗?竟然放着好好的青山书院不念,要到京里来找好先生。你一无官二无爵的人家,京里就算是有好先生,是你能请得动得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