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节(1 / 2)

<h1>第541节</h1>

而且抗联还用这些德国技术维修保障人员之中的工程师级别的人物,在苏联人和美英转交的德制六轮和八轮装甲侦察车的基础上,加装单管的二十三毫米高炮或是美国人援助的二十毫米厄利空高炮,加上美国援助的装甲车用钢,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种轮式步兵战车车。与美德制造的半履带装甲车一同,大量装备装甲师属机械化步兵团。

只是m三轻型坦克上,装备的是两台总计达到二百五十马力功率的发动机,对一辆装甲运兵车来所明显有些过大。所以在这款轮式步兵战车上,每辆只装备了单台功率也达到了一百二十马力的发动机。

不过虽说因为后置发动机,使得步兵上下车,只能从两侧的小门之中进行。而且因为是轮式车辆,只能抵御小口径武器的射击,以及越野能力稍差。但是却解决了有无的问题,大幅度伴随坦克作战降低步兵伤亡的问题。

虽然这种世界上第一种轮式步兵战车的性能只是一般,但因为使用抗联仿制的美制m三轻型坦克使用的汽油发动机,以及优秀的装机钢,大致性能也接近了几十年后苏制btr七零型装甲运兵车的标准。

而火力和防护性能,要比只装备了一挺十四毫米机枪的btr七零装甲车强的多。性能更是远比现在各国作为主力的半履带装甲车要优秀的多。不仅火力和防护性更强,而且机动性能也相差无几。

除了世界上第一款轮式步兵战车之外,抗联还利用德国人对机械天生的敏感性和天分。利用战损程度已经达到无法修复的德国三号和四号坦克底盘,研制并制造了一批世界上第一批履带式的步兵战车。

只不过因为可以选择的坦克底盘本身的数量少,以及工艺相对复杂,而只有百余辆的产量,只装备了一个独立机械化旅。与生产数量达到了两千多辆的轮式步兵战车相比,简直少的可以直接忽略掉。

没有办法除了底盘要求高之外,还因为这种改进,几乎相当于整个重新设计。将坦克后置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挪一个位置,改装成为步兵战车前置发动机工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就不是那回事了,几乎相当于重新设计一遍。

在轻型坦克为底盘满足不了需要,以及还要改装自行火炮的情况之下。让杨震拿着德制三号、四号坦克、t三四坦克和m四坦克这些抗联主要的坦克,在已经装备了大量美德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情况之下,去改造步兵战车,打死他也不会做的。用内部空间相对较大的德制装甲侦察车,去改造轮式装甲运兵车也就成为他的首选。

这些战俘不仅为抗联研制自己的装甲车辆做出了相当的贡献,而且战俘之中为数众多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以及相当一部分的工程师,也在抗联的理工大学、东北局新成立的东北大学,以及随后成立的几十所专科学校,以及兴建的大量技术学校之中,担任了多个学科教师。缓解了这部分教师数量,始终不足的局面。

抗联理工大学的装甲车辆工程系、火炮工程系,就是在这批德国战俘之中的坦克、火炮工程师为基础创建的。而且这些德国人培养出来的工程师,也大大的加快了汽车、坦克发动机仿制等一些高端专业的建设。

并参与了相当多的抗联自己研制装备的设计和改进工作。同时技术工人出身的战俘,也在抗联建立的各种工厂之中,做出了相当卓越的贡献。在仿制日式九二式加农炮和美制汽车发动机以及美制大功率柴油机的时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第1365章 使用德国战俘带来的麻烦

甚至抗联以苏军陆续转交总数达到十余万的这些战俘之中,部分从事过光学制造的人员,以及从事光学方面的工程师,加上引进的美国机械设备,建立了自己的光学工厂。并生产出来几乎与德国蔡司原厂性能相差无几的光学设备。

而战俘之中的大批军医,也为中国人的抗日事业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战俘之中的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中的军官,以及飞行员,更为抗联培养出了大批的符合现代化作战指挥技能的基层军官,以及大批技术精湛的战斗机飞行员和参谋军官。

那几位杨震动用黄金交换回来的德军被俘的坦克、炮兵将军,以及几名德国空军联队长一级的高级指挥官,则让抗联的炮兵、装甲兵、航空兵高级指挥员,系统的学习到了大兵团装甲集群和空地一体化指挥理论。

对于抗联的高级将领的合成化成长,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使其目光不在局限于苏军相对粗糙的作战指挥,以及抗联自己琢磨出来的系统指挥。用杨震的话来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应该说德国人相对来说,还是知恩图报的。这些德国人来苏联,并不是来做客或是旅游观光的。处于战争期间,物资极度匮乏,就连本国军人和百姓也只能勉强吃饱肚子的苏联人,自然不会给这些战俘什么优良的待遇。

而苏德战场上的血腥,以及德国在苏联领土上的暴行,让向来讲究瑕疵必报,以牙还牙的苏联人也不会给这些德国人什么好果子吃的。没有在被俘的时候挨上一枪,被运到战俘营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枪决、饿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之中,缺乏足够的御寒衣物,以及足够的取暖。甚至连冬装都没有,被俘时候穿什么就穿什么,对于这些德军战俘来说,几乎是普遍的现象。

再加上四三年苏联本身遭遇到的饥荒,在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时被俘的十余万德军战俘,除了挑选出来到中国万余人之外。其余的活到战后被遣返回东德的,只剩下九千多人。至于剩下人的下落,只能去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之中去寻找了。

被送到抗联之中的德军战俘,无论来的时候无论是零下几十度的冬季还是夏季,身上只有被俘的时候穿着的单薄军装。一个个全部都是骨瘦如柴,严重的营养不良。身上长满了虱子,几乎全部都患有各种疾病。

腹泻和严重的影响不良,几乎成为战俘之中普遍存在的疾病。而冬季转交过来的战俘,身上普遍都长满了冻疮,冻伤的程度,达到了百分之六十甚至更高,手脚、耳朵被冻掉、冻坏者,也不在少数。

相比较去西伯利亚做苦力,以及战俘营之中忍饥挨饿,甚至还要时刻担心被苏联人枪毙的生活。这些德国人在抗联北满根据地过的吃饱、穿暖,还有相当于国内薪金水平百分之五十的薪金可拿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

有了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再加上德国人一向严谨的工作态度。抗联交换来的这批德国人工作还是相当卖力的,几乎可以说的上是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使得抗联各个军兵种的指挥与协同能力,在短时间之内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甚至可以说是质变。为四四年下半年的全面大反攻,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当然引进这批德国人才,也不是一点麻烦都没有。除了中央很多人认为杨震这个引进所谓法西斯人才为己用的举动,严重的缺乏敌我之分,没有大是大非的观念之外。更为麻烦的是,抗联之中严重的缺乏精通德语人才,给双方在沟通上的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但是最麻烦的事情,反倒是出现在战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决定遣返这批已经完成使命的德国人的时候。这些被移交之前在苏联战俘营之中吃足了苦头的德国人,除了部分原本就是在东德,或是家人还留在东德的之外。

其余的不是要求留在中国,就是坚决要求去西德。至于苏联人控制的东德,大部分人是打死也不回去的。这些人在战俘营中吃够了苏军的苦头,对于返回苏联控制的东德,几乎可以用畏惧来形容。

对于这些德国的人要求,中央也很犹豫。东德虽然建国的时间晚于新中国六天的时间,但是在二十天之后便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虽说此时的中央并未执行一边倒的政策,但是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毕竟要重视一些。

而且此时刚建国的东德政府,出于本身经济建设需要,以及恢复在二战末期作为主战场,整个东德地区几乎被打成一片平地工业的考虑。早在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前的半个月,就向中央提出索要这批数量到四五年底,已经高达十余万的在华德国人。

除了派专人专门来华做这些德国人的工作之外,还通过苏联向中央大势施压。试图利用苏联人所谓的对华影响力,逼着中国政府将这些德国人全部移交给东德方面,以缓解自己的燃眉之急。

只是这批德国人,除了部分本身家乡就在东德的之外,大部分人根本就不买这个账。不仅家人在西德的德国人坚决反对去东德,就连部分籍贯是东德的,也坚决不去东德定居。不过这些人敢这么坚决,也就是在对他们相当宽容的中国。

如果换了苏联人,你不是不去社会主义东德祖国,非要去资本主义的西德吗?那么好,你们就干脆谁也别回去了。要么留在苏联,继续为苏维埃开发西伯利亚或是外高加索、中亚地区做贡献。要么地大物博的苏联人是不会浪费一些地皮和子弹,送你们去见上帝。

正是中国人,包括在战时对这批德国人的宽容态度才让他们如此的胆大包天。这些德国战俘,在中国渡过的日子,远比他们留在苏联以及被美英俘虏的同僚要舒服的多。甚至对于所有战俘来说,都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虽说在战时防止逃跑,而不许与外面接触。但提供的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相当充足的。衣服也是按照数量,配给得。虽说苏式的大棉袄,不如德国人穿惯的呢制大衣轻便,但是保暖性能要好的多。

而且在提供食物的时候,还尽可能的照顾到德国人的饮食习惯,提供了足够数量的马肉,以及其他肉类制造的德式红肠,还有德国人最喜欢的德式酸菜。当然这些只是中国提供原料,制作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居住环境除了工程师和被用作顾问的高级将领之外,虽说是八个人一个房间。洗漱和厕所,也都是公共的。但是都通风良好不说,冬季的取暖设备和所需煤炭,都相当的充足。即便是部分宿舍使用了中国传统的火炕,但也总是烧的暖暖的。

而且还按照他们在德国的薪金标准百分之六十,以现金的形式支付了相应的薪金。当然每个月的薪金要扣除一部分作为生活费,但是数目并不多,这些德国人剩余的数目还是很多的。

每个德国人在离开中国的时候,都有不小的身家。就算再不会算计的人,手中也有了上万人民币的积蓄。不过这些德国人在中国生活最大的意见,就是他们这些以人民币形式支付的工资了。

因为战时的严格管制,绝大部分时间无法离开自己工作地的这些德国人,即便发了薪水,也没有地方去花销。等到战争结束,抗联解除了对他们严格管制之后,想花钱却不知道该买些什么。而积攒下来的积蓄,又都是人民币,带回国又无法花销。

不过在先是抗联,后来的新中国政府答应他们,在他们回国的时候,与德国政府联系,将他们手中的人民币兑换成马克之后,他们仅有的一点意见也都没有了。也正是中国人对他们的态度,让这些德国人在返乡的态度上异常的强硬。

换了苏联人,就算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别说你本来就是东德人,就是你是西德人想要返回西德,也得按照苏联的态度和意志行事。如果是东德人,想去西德那更是连门都没有。

鉴于这批德国人在华期间所做的贡献,以及杨震等几年的建议,中央也不好强行的遣返。但苏联与东德方面异常强硬的态度,让不想刚建国的时候,就与苏联人闹翻的中央也很为难。

在交涉困难的情况之下,甚至很多人宁愿留在中国当一个外语教师,也不愿意返回东德。对于这十余万人的遣返问题,直到一九五五年西德总理访苏之后。西德出动了包括副总理、外交部长、经济部长在内一个庞大代表团访华才真正得到解决。

除了万余名籍贯在东德的人,已经在五三年底遣返回国,以及几百名决定定居在中国的德国人之外。绝大部分人还是最终按照德国战俘自身的要求,以及西德政府提出的中国政府无法拒绝的条件,而最终被遣返回了西德。

最新小说: [综英美]超级英雄手册 【黑执事bg】切姆斯福德记事 称臣 (强制1v1) 坏女人贯彻始终 邪恶的欲望 《可恶,又被抓住了》(np sp改后重传) 羞辱对象是恋爱脑(系统) 在恐怖游戏里被疯狂觊觎(np) 回到古代当咸鱼 反派小叔他钓不自知[穿书]
本站公告:点击获取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