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众将眉心微拧,暗暗分析。
不片刻,一名流民出身的骑兵队正杜乾拱手道:“将军,王邃与沈充财大气粗,不至于看中我军这点麦子,孙默乃琅琊乡豪,恐怕他还得防着别人割他的麦子呢,哪有闲心来我郯城生事,至于刘遐与徐龛,与我军有怨,要来,必是大军压境,不可能仅为偷割麦子而来,那剩下的唯有郗鉴。
听闻此人在徐龛的压迫之下,日子颇为清苦,若有人盗割,必是他!”
荀华讶道:“将军,郗鉴乃兖州八伯之一,兖州民众依附者数以万计,打他的算盘,似有不妥罢?”
杨彦笑道:“你想多了,我曾研究过郗公,虽为人正直,却乐听奉承,虽严于律己,却锱铢必较,虽饱读诗书,却厌人求学,如此矛盾的性格倒是少见。
当然了,暇不掩瑜,我对郗公慕名久矣,怎会不利?奈何本无交往,拜见无门,故留个破绽,若是郗公遣人盗我麦子,恰可借机与郗公结个善缘。“
荀华的美眸中闪出了一抹狐疑之色,自家这位将军对建康的高门大族都没见多尊重,又怎会心慕远在邹山的郗鉴?该不是动起了郗鉴麾下人手的心思吧?
杨彦的难处全军都知道,就是手下没人,而依附郗鉴的数万人中,很多是老弱妇孺,与东海军的构成相似,要说不动心,根本不可能!
不过荀华与军中众将并未觉得不妥当,主要和杨彦相处久了,对所谓名士的敬畏渐渐淡去,况且都认为郗鉴的部众被杨彦兼并才是正确的出路,最起码能吃饱,有衣穿,也有房住,不必以老鼠燕子充饥。
……
邹山位于高平郡境内,泰山郡以西,郗鉴与徐龛为邻,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不仅时常被抢掠,连正常的生产都难以为继,贫穷与饥饿是郗鉴挥之不去的噩梦。
这个冬天,每一天都有民众冻饿而死,他曾向朝庭上表请求南迁,也给王导写过信,却无答复,若不是颇有名望,恐怕军中那些军头早就反了。
如今冬天熬过了,春荒接踵而至。
邹山的景色是很不错的,素有小泰山之称,坐在山顶的草堂里,郗鉴长叹了口气,他不知该如何走出困境。
很多人对郗鉴有一种很厉害的错觉,这也许是受了田庆余老师的影响,田老在东晋门阀政治中,对郗鉴推崇备至,历代史书也赞誉有加,可这全是品德方面的赞誉,实际政绩几近于无。
根据杨彦分析,郗鉴的成功之路是攒名望,熬资历,以德服人。
再从徐龛来说,郗鉴手下数万之众,却被徐龛按在地板上反复磨擦,其能力可见一斑。
郗鉴长女郗璇十二三岁的年纪,坐在另一边无精打彩的读着《列女传》,衣衫破旧,面色腊黄,长期的营养不良,使得身形仅如十岁女童。
长子郗愔年约八岁,却好黄老之术,正捧着本《道原》看的津津有味,该书据说为黄帝所著。
郗鉴不禁心生悲凉。
“阿舅,阿舅!”
这时,他的外甥周翼和侄子郗迈快步奔了进来。
“何事?”
郗鉴抬头问道。
郗迈猛一拱手:“好教叔父得知,军中粮荒或可缓解。”
“哦?”
郗鉴父女二人同时眼神一亮!
郗迈问道:“叔父可曾听闻东海国相杨彦之?“
郗鉴沉吟道:”似是有所闻,此子十七八岁的年纪,本为寒门卑子,却侥幸攀附上裴妃,以幸佞邀宠,被朝庭任为东海国相,去冬曾与徐龛冲突,两败俱伤,怎么,此子与我有何干系?“
周翼拱手道:”阿舅,杨彦之在郯城处境艰难,被当地乡豪排挤,被迫于沂水西岸屯垦,眼见就是收获时节,侄与兄前一阵子带着几个人潜过去探查情况,此子虽派了人看守,却漏洞百出,我若小心谨慎,只须一夜时间,割回数万石麦子不成问题,届时趁黑遁走,即使杨彦之发觉,也追之不及。“
”这……“
每到麦收时节,淮北的气氛紧绷如弓弦,毕竟一年的口粮就指着这几天,出了任何差池,谁都担待不起,各部势力为粮食火拼屡见不鲜。
其实郗鉴不是不种粮,而是因为徐龛的原因,不敢在平原上种,只能在山坳里种,土地贫瘠不说,可供开垦的面积也有限,单凭收获,不足以养活全部人口。
郗鉴有了些心动,不过还是问道:“此去郯城三百余里,颇多风险,可曾探查清楚,莫要出了意外。“
郗迈自信满满道:”即使杨彦之发觉,也须渡水前来,有那工夫,我军早已远奔,应是无妨。“
郗璇却提醒道:”阿翁,小女总觉得不妥,毕竟杨彦之既能与徐龛战成平手,理该不可小觑,那个……吴兴沈充不是就藩兰陵了么?不如向其借点粮食渡过难关,沈氏乃江东豪首,想必会看在阿翁的面子上慷慨解囊的。“
”诶~~“
郗鉴想都不想的挥了挥手:”我岂能腆颜向沈充乞食?此事交由你俩主持,凡事小心,若不可行,不必强求。“
”诺!“
周翼与郗迈拱手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