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运输机(1 / 2)

4.1 运输机的前世今生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部大货车运载着十几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我们也可以预料一列火车将数辆坦克和千百兵员沿着铁轨送往前线,而你是否可以想象将数辆大货车或数节火车车厢不经拆卸就装到一架飞机上,然后再以小时为单位的时间里抵达世界大部分地区?你是否可以想象承载战争使命的万千兵员和武器装备在一夜之间集结在千里之外,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天而降?如今,这些都已经不足为奇,而实现这一奇迹的就是专门用来从事空运的运输机。

早期军民空运

在飞机诞生之前,人类早已经发明了热气球,其载人上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83年。1870年,拿破仑被俘,普鲁士军队把巴黎团团围住,有人便想到利用载人热气球将重要的人员和信息转运出去。9月23日,气球操纵员杜勒夫携带着公文,乘坐着热气球飞行了3个小时成功逃走。激动的城内军民开始纷纷尝试。由于当时热气球操纵员数量有限,马戏团和军队中的93名勇敢者临时接受了培训。在被围困的4个月内,巴黎城中成功放出了66只热气球,其中58只安全地突出重围,155名人员和9吨邮件被转运出去,这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军事空运”。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试飞成功,之后,很多充满好奇心的人搭乘飞机上天,但起初都是为了体验飞行,而不是专门旅行或运输。直至1911年7月初,英国飞行员霍雷肖巴伯将一名女乘客从肖拉姆运送到亨登,并为通用电气公司将一纸箱“奥斯拉姆”灯空运至霍夫,飞机才开始真正用于客货空运。

不久,飞机的军用价值在一战中展现出来。人们发现,利用传统方式在地面多点获取敌军数量、方向、建筑工事等重要情报,远不如在空中进行观察来得一目了然,有时机上人员情不自禁地投下炸弹,往往也会达到地面炮火无法完成的效果。飞机在攻击、轰炸等任务中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残酷的战争现实使参战国完全充分认识到飞机的潜力,轰炸机、强击机等大型飞机很快被研制出来并投入战场。空运特有的速度优势也被用来运送联络人员和紧急文书,甚至军事人员和武器,为运输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专用运输机的发展

战争结束后,大型军机解甲归田,英、法、德等国纷纷将其转为民用,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发展专用运输机。

1919年,德国在ju-10强击机的基础上,改制出世界上第一架专门用于运输的机型福克f-13。f-13于1919年6月25日首次飞行,1932年停止生产,共生产了322架。飞机机舱较为宽敞,可容纳4名乘客,并设有沙发和藤椅,客舱前面的驾驶舱可容纳2名飞行员。f-13也可以满足军事需求,日本和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初,都曾用它执行军事联络任务或运送伤病员。

自此以后,各国相继研制了民用、军用运输机并投入使用。1921年8月,英国皇家空军开始装备英国维克斯公司研制的“弗农”型军用运输机,可乘载12名士兵,是世界上第一种专为运输兵员而设计的飞机,共生产了55架。1933年2月8日,美国波音公司、道格拉斯公司先后推出了247d型、dc-2型运输机,在结构、性能、舒适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一问世便接到了各航空公司的大量订货,标志着现代运输机的诞生。

1935年,道格拉斯公司推出了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运输机之一dc-3。dc-3可载客21~36人,只需要在途中加油一次,便可从美国东海岸飞到西海岸。此外,该机还并设有空中厨房,使乘客不必下飞机便可享用到热腾腾的美餐,可谓是商业飞机的革命性突破。因此,dc-3很快便成为美国各航空公司的主力机型,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型航空公司都使用过这种飞机。其可靠、耐用、安全的优良性能使其成为当时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运输机,产量超过1万架,发展和建立了可靠的世界航空网,极大促进了航空运输。

二战爆发后,各国加快了研制和生产军用运输机的步伐,量产机型包括德国的ju-52和美国的c-46、c-47等。运输机在主要参战国中渐渐得到推广使用,在运送兵员、物资和空投伞兵、装备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不可替代的独立机种。此时,军用运输机和民用运输机的研制和使用还有较大的重叠性,如c-47就是自战前广为使用的民用机dc-3改装而来,很多民用运输机经简单改装后也可以补充军事运输力量。军用运输机的主要特长在于可执行空投、空降任务。

二战后,各国对运输机的研制更为重视,推出了越来越先进的机型,而且军用运输机的设计已经不再考虑民用市场,仅按照军事需求设计,具有更强的运载能力和装卸效率。

如今,现代大型战略运输机的载重量超过100吨,航程已达数千千米,可覆盖辽阔的疆土,经过空中加油,便可实施全球运输。先进的中型战术运输机速度可达500~600千米/小时,大型战略运输机的速度可达800~900千米/小时,这是陆路输送速度的10倍以上,海上输送速度的20倍以上。从北京到上海如果使用海运需要约3天,利用高速公路和货车运输需要15~20小时,而使用空中运输仅需1.5~2小时。当运输距离进一步增大时,空运优势则更加明显。此外,现代运输机也是一种大型空中平台,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电子干扰机、海上巡逻机等多种大型特种军用飞机都是在运输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因此,运输机(尤其是大型运输机)的装备数量、技术水平和运载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军用运输机与民用客机的区别

本书所描述的运输机,主要指军用运输机。那么,军用运输机与平时我们用来长途旅行的客机有什么不同呢?其实,两者的材料、动力系统差异不大,但运输机的核心就在于运输的效率,包括装卸效率、装载容量等。这里仅列举几点。

1为了提高运输效率,运输机货仓横截面多为方形,可放置大型专用货物甲板,并配有专业装卸系统;宽大的货舱门一般设在机舱后方,放下时兼做货桥与地面相接,车辆可直接进出机舱,有的机型机头也可以向上翻起,成为另一个货舱门,使得“头尾通透”,装卸更为便捷;货仓地板可承受坦克等重型物资产生的集中载荷对局部机体的压力,而且尽量放低,因而机腹看上去贴近地面,从而进一步提升装卸效率。与此不同的是,民用客机横截面多为圆形,承重相对均匀,对机体压力较小;用来进出人员、装卸货物的舱口不仅相对狭小,而且离地面很高,车辆和大型装备难以自行登机,必须依靠特殊的设备,装卸的速度和数量都与运输机无可匹敌。

2客机主要的功能是载人,必须保障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普通人很难承受万米高空的低压缺氧条件,因此,客机机舱都具有良好的封闭性(称为“气密舱”),而且安装了增压、空调等设施来保障身体安全。与此相反,运输机主要运送不会“呼吸”的货物,增压装置与气密舱都不是必需设施,只有在低空飞行时或进行必要改装后(如加装增压设备或配备呼吸器等)才能载人,决定其飞行寿命的也不是内部设施,而是机体寿命。

3伞降、空投是运输机投送兵员及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物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运输机在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大部分运输机可从货舱门直接进行人员、散货的伞降和空投,或由减速伞等装置在低空将车辆、集装箱等直接拉出机舱,甚至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实现重型装备(如空投箱、战车)的无伞空投;而多数民用客机则不具备良好的空投、空降条件。

尽管存在种种区别,军用运输机与民用客机之间仍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早期军用运输机自民机改装而来;而且由于大中型飞机的技术难度极高,研制过程中风险很大,因此,现代民用飞机多在大型军用运输机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研制开发。

4.2 ju-52运输机:纳粹德国的功臣与罪人

航空史上首次大规模军事空运要追溯到1936年西班牙内战之初。德国先后动用32架运输机,从7月21日开始的6个星期内,将近万名佛朗哥的士兵及武器装备从摩洛哥运到了西班牙。军事史上首次成功的空降入侵发生于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500多架运输机装载着空降兵第1团的伞兵,对丹麦和挪威的4个机场同时进行突击,为德军架起了“空中桥梁”,使德国闪电一般,兵不血刃地攻占了挪威。在这两个“第一次”中,扮演主角的运输机就是大名鼎鼎的ju-52,这也是整个二战中轴心国使用的主力运输机。

从民用明星到纳粹帮凶

ju-52由德国容克斯公司生产,于1930年10月完成首次飞行,最初只在机鼻处装有一台发动机,整个飞机看上去非常怪异“丑陋”,后来在机翼上又增加了两台发动机,大大提升了飞机马力,机头和两个机翼上的三只螺旋桨也成为ju-52的标志性外观。ju-52起落架简单粗壮,具有杰出的短距起降能力,可以在粗糙简易的野外地区使用,而且ju-52机身结构坚固耐用,燃油消耗较低,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ju-52可乘坐15名乘客,时速278千米,最初被作为民用飞机大量使用。1932年,新成立的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使用ju-52开辟了慕尼黑—罗马—米兰航线,并成功飞越阿尔卑斯山区,同时代其他运输机只能望其项背。因此,ju-52成为汉莎公司主力机型,数量高达整个汉莎机群的75%,直至二战后ju-52机队解散。在此期间,ju-52还出口到意大利、英国、匈牙利、阿根廷、巴西等多个国家,销售量高达400架。中德合办的中国欧亚航空公司在1935年购置了7架ju-52,其中的“兰州”号协助开辟了中苏航线,还有一架成为蒋介石的专机。

不久,ju-52进入了纳粹德国政府的视线,被改造为轰炸机、侦察机、滑翔机牵引机等装备德国空军,多个工厂投入到ju-52的生产洪流中来。

惨烈的克里特岛空降战役试验场

由于ju-52运输机坚固耐用,德国士兵称其为“容克大婶”,盟军士兵称它为“钢铁安妮”。但是,ju-52也存在明显而致命的缺陷,它速度过慢,自我防卫火力薄弱,在战争中遭受了大量损失。在1940年5月德军入侵荷兰和比利时的战役中,ju-52拖曳滑翔机突袭埃本埃马耳要塞和鹿特丹,无数ju-52被击落、击毁,残骸比比皆是,飞行员和所载兵员损失惨重,参加荷兰地区战斗的430架ju-52有70%严重损毁。

尽管如此,青睐空降战法的希特勒在1941年4月底还是决定以空降的精锐伞兵部队为主,夺取位于地中海和爱琴海交界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克里特岛。为此,德军总共投入约500架ju-52运输机、80架运输滑翔机(由运输机拖拽)、430架轰炸机、230架战斗机、50架侦察机及共计2.2余万人的空降部队。岛上的3万英联邦军队和1.4万希腊部队虽然得到了德国即将入侵的情报,并侦察到德军空降部队在130多千米以外的集结行动,但由于英国在该地区航空兵力过于薄弱而未能实施有效的破坏。终于,1941年5月20日凌晨2时,德军空降引导小组在克里特岛着陆,接应后续部队空降。4时30分,德国空军第一批ju-52起飞,正式打响了攻击克里特岛的战役。

此时的克里特岛可谓是一个空降战役试验场,由于作战计划的不完善和岛上守军的顽强抵抗,德军空降部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在第一批空降部队中,滑翔突击团的第3营恰巧着陆在新西兰军的预设阵地,全营所有军官和2/3的士兵阵亡。第7空降师师长和师部乘坐的飞机在起飞后20分钟后失事,全部乘员丧生。伞兵第3团降落中遭到密集火力射击,而且着陆时人员过于分散,第3营几乎全部被歼灭,第1、2营被迫转入防御。更不幸的是,由于缺乏大规模空运经验,运送空降部队的ju-52返回机场时降落秩序大乱,几架坠毁的飞机堵塞了跑道,影响了后续飞机的着陆,在降落中损失的飞机甚至大大多于战斗损失。

第二批空降部队的运送则更为混乱。原计划在20日中午马上派出增援部队,直到16时,大部分飞机还在机场,后来才断断续续地到达克里特岛上空,空投时间长达3个多小时。由于起飞时间的延误,空降部队没有得到战斗机的空中掩护,损失更为惨重。原计划在雷西姆农机场东西两侧降落并向中心进攻的伞兵第2团由于着陆过于分散,团长、团部以及直属的两个连降落在澳大利亚军阵地,死伤过半,直至黄昏也没有夺取目标机场。

终于,经过德军的激烈攻击,马拉马机场南部制高点107高地的守军失去了与机场的联系,于5月20日下午撤离高地。午夜,一只不足600人的德军残余部队决心背水一战,却登上了已经无人驻守的107高地,进而控制了马拉马机场。有了宝贵的机场,德军的ju-52机群在21日相继安全降落,送来了大批后续部队,德军实力明显增强,最终于1941年6月2日完全占领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历时12天,是二战中唯一一次以空降部队为主实施的进攻战役,使传统的“平面”登陆战役模式“立体化”。德军俘虏了近万名希腊残军,驻守该岛的英联邦军队从海上逃离。然而,德军损失飞机220架,其中包括179架ju-52运输机,总计伤亡6500余人,占全部兵力的1/3,其精锐的第7伞降师人员伤亡3/4,克里特岛也被德军称为“伞兵的坟墓”。

空运炼狱霍姆尔

除了空降,ju-52运输机在二战期间几乎参加了德军所有的空中运输行动,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1942年2月中旬对德米扬斯克被围德军实施的空运补给。那时,德军有6个师共约10万人被苏军包围在德米扬斯克地带,于是,德军不惜血本地从欧洲、非洲等各个战区调集了大量ju-52等飞机,在3个月时间里,冒着恶劣的寒冬天气,以损失数百架运输机和数百名空勤人员的代价,为被包围的部队运送了面包、武器、弹药、汽油等各种物资近2.5万吨,平均每天276吨,同时运送了数万名伤员和补充兵员。可以说,正是空运使这6个师摆脱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然而,同希特勒的狂妄野心一样,德军对王牌运输机ju-52的盲目信任和对空运的过度依赖也将德军拖入了地狱之门。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起了旨在摧毁苏联政权的“巴巴罗莎”行动,并在行动初期取得了节节胜利。然而到了1941年冬,在西伯利亚严寒中长大的苏联人开始反攻,无数德军开始陷入包围。在洛瓦季河与昆压河交汇处,有一大片难以穿行的沼泽地,霍姆尔小镇就坐落在其间的一块硬土地上。它不仅是唯一一条穿越沼泽的陆地桥,还是两条南北向与东西向道路的交叉点。1941年冬,约5500名德军被围困在霍姆尔镇。由于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希特勒命令“防守至最后一人”。

德军原计划定期组织武装运输队为霍姆尔守军送去食物、弹药、马匹饲料等补给,但苏军滑雪部队很快就封锁了道路,而且德军的坦克和装甲车都无法在冰封的道路上前进,步兵在齐腰深的雪地里根本难以完成支援任务,镇中守军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ju-52。最初,德军采用直接空投的方式,但由于空投落点不准确,大量物资反而落到了苏军手里。德军被迫在两军之间的“无人区”修建一条临时机降跑道供ju-52起落,以运来援兵、物资并接走伤员。

此时,霍姆尔德军只控制2平方千米的地域,缺乏天然保护,完全处于苏军炮火覆盖范围之内,而ju-52降落时必须低空穿过敌军阵地上空,目标巨大且速度缓慢的ju-52成了苏军的好靶子,第一次降落时便遭受了严重损失,整条跑道变成了ju-52的墓地。战役初期派往霍姆尔的91架ju-52,在降落过程中几乎都遭到了苏军防空火力的猛烈打击,有27架在行动中损毁。如此高昂的代价迫使德国空军不得不改用低成本的滑翔机。然而,苏军的炮火射击使降落的滑翔机几乎无法再度起飞,变得有去无回。

随着苏军包围圈的进一步缩小,滑翔机也无法降落,德军只能重新使用ju-52空投补给箱。德军每天大约空投60个补给箱,大多都直接投给了苏军或投到了德军无法抢回的地方。面对“无人区”的补给箱,苏军和德军都垂涎欲滴,很多士兵在抢夺过程中失去了生命。最终德军拿到的补给少得可怜,食物远远低于最低配额。尽管如此,陷于包围的德军依旧凭借机智和意志打退了苏军的数次进攻。到了1942年2月下旬,德国守军在包围圈外援兵的不懈帮助下,逐渐收复了失地,ju-52又可以继续起降,运来补给并送走重伤员。在5月5日清晨,守卫的德军终于突破了苏军防线,结束了霍姆尔长达105天的围困。

围绕霍姆尔小镇而展开的攻守大战给苏德两军都带来了巨大损失,无数苏军在此长眠,很多被困德军染上了致命的斑疹伤寒,最终病死或长期留在医院里。而双方对霍姆尔的争夺并未停止,德军直至1944年2月全面撤退才放弃霍姆尔。

斯大林格勒的空运悲歌

1942年6月28日,纳粹德国等轴心国发起了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战役。起初,德军以快速的攻势攻入了斯大林格勒,占领了城内绝大多数地区。然而,苏军集结了约250万的兵力,在11月19日发起了反攻,突破了轴心国军队临时建立起来的防御线,于11月23日合围了斯大林地区共计约20万的轴心国军队。希特勒命令被围德军就地坚守,由ju-52空运给养。

此时,寒冷的冬季已经到来,对包围圈进行空运既需要挑战风雪交加的天气,又需要穿越苏军高射炮的强大火力以及战斗机的拦截,ju-52脆弱的防空能力再度凸显。此外,德国空军ju-52数量已经严重不足,不得不调用he-111轰炸机等难以胜任运输任务的飞机,使此次大规模空运补给注定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斯大林地区的守军条件越来越艰苦。

1942年12月16日,苏军实施第二次进攻,温度已降到零下45摄氏度,德军士兵根本无法在苏联冬季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徒步突破苏军战线,利用机械化部队突围也因严重缺乏汽油而无法实施。苏军很容易通过结冰的伏尔加河进行地面补给,而德国的飞机还没离开地面,全身就穿上了冰衣。安全降落的ju-52等飞机平均每天只能为德军送来几十吨物资,这一数字远远低于每日最低所需的700~800吨。

被围德军迅速消耗了取暖燃料、食品、御寒衣物、医疗用品等必需物资,慢慢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口粮难以维持正常生活,时时面临着冻伤、伤寒和痢疾的威胁,每天有数千人因为饥饿、严寒和疾病而死去。过于疲惫与饥饿的士兵甚至无法卸下运输机运来的补给品。1943年1月,苏联发起了新一轮攻势,德军可用的出发基地和降落机场相继失陷。1月24日晚,苏军攻陷了最后一条临时小型跑道,德军的空运补给完全中断。2月2日,被围德军向苏军投降,9.1万轴心国士兵被俘。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为空运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共损失了近270架ju-52运输机,占苏德战线上ju-52总数的1/3,空运中还损失了约170架he-111轰炸机以及数十架其他各种飞机,约1000名经验丰富的机组人员丧生。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在二战中的首次大规模战败,从根本上扭转了苏联与德国的总体力量对比,是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据不完全统计,ju-52总产量超过4800架,大部分都在残酷的二战中损毁。余下的ju-52仍在一些国家使用,其中瑞士空军于1938年装备的ju-52直至1984年才退役。

雨果容克斯

雨果容克斯是德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和航空工业企业家,在研制航空发动机和全金属飞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近百年来“德国制造”声誉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容克斯于1859年2月3日出生于德国赖特。在莱特兄弟的飞机上天时,他已经是一名资深热力学专家。此后不久,他开始着手研制全金属飞机,因为他坚信只有金属才能突破天然成长出来的木材所受到的尺寸、形状等限制,而且不受天气影响,必将成为未来主流飞机机体结构。1915年,他设计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全金属飞机j-1,虽然较为笨重,但成为了航空史上的里程碑产品。此后,容克斯不断改进金属结构,将机体铁制外蒙皮改为轻薄的铜铝合金,增加了波纹形状来减少阻力,并将机翼改到机身底部来提升安全性,奠定了全金属飞机结构的基础。

1895年,容克斯成立了容克斯公司,最初主要生产锅炉和发动机,一战后开始研制和生产运输机,并于1919年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属运输机f-13,可乘坐2名机组和4名乘客,到1932年底共生产了350架,成为当时欧洲最先进的飞机。1932年,容克斯公司研制成功并大批生产ju-52大型运输机,在民用客机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容克斯也是一名社会活动家和和平主义者。在1934年ju-52大获成功时,他因反战而被纳粹政府赶出了自己的公司,1935年2月3日逝世于慕尼黑附近的高亭。

容克斯公司最终被纳粹政府接管。在一片扩军备战的浪潮中,ju-52完全转向军事目的。此后,容克斯公司研制成功了ju-87和ju-88轰炸机,也是德国空袭盟国的行动中最出名的军用飞机。二战后,容克斯公司进行了重组并于1969年并入梅塞施密特-伯尔科-布洛姆财团(mbb),容克斯这一名字就此终结。

4.3 c-47“空中列车”:大放异彩的盟军明星战机

c-47是二战期间同盟国空军广泛使用的军用运输机,绰号“空中列车”,又称为“达科塔”和“信天翁”。该机由美国原道格拉斯公司生产,自战前广为使用的民用机dc-3改装而来,可装载2.3吨货物,是同盟国军队空运物资和兵员的主力机型,产量超过10000架,在数量上可谓“运输机之最”。

盟军主力

前面提到的克里特岛空降战役可谓军事史上首次大规模空降作战行动,惨重的伤亡使德军丧失了信心和能力,在二战期间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空降作战。与此相反的是,这场战役引起了各同盟国对空降部队的重视,英美等国纷纷加紧建设自己的空降力量。

慧眼识珠的英国空军率先发掘了c-47在空降方面的价值。相比于当时同盟国所用的其他机型,c-47尤其适于空降伞兵。

c-47长19.4米,高5.2米,翼展29.1米,机身短粗,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一次可装载27名全副武装的伞兵,而德国的ju-52一次可运送的伞兵数量不到15名。此外,c-47也可以像ju-52一样拖拽滑翔机,因此很快被配备到空降部队中。c-47所执行的最艰巨的使命也是二战后期的空中突击行动,包括诺曼底空降、“市场-花园”行动、“大学”行动等,还包括了突出部之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太平洋战役、新几内亚战役、缅甸战役等。

二战结束后,c-47是运载美军回国的主力机型,在美国空军一直服役到越南战争时期,曾被改装为ac-47炮艇机(被称为“喷火魔龙”或“鬼影”)、rc-47侦察机、sc-47搜救机等多个特种型号。直至今天,在少数国家仍可见到c-47的身影。

盟军空降首秀诺曼底

诺曼底空降可谓是同盟国首次大规模使用伞兵部队。1944年6月,依据同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命令,盟军实施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投入了共计287.6万人的兵力。打头阵的先锋是一支2.3万人的空降部队,由美军第82空降师、第101空降师和英军第6空降师组成,其任务是在登陆地区两侧距海岸10~15千米的纵深地带建立防御线,全力阻止德军增援。

1944年6月5日22时15分,盟军首批空降部队共1.7万人,乘坐1000余架c-47,从英格兰南部地区的15个机场起飞。6日凌晨1时,运输机群抵达目标地区上空,空降行动开始。为了掩护空降行动,盟军还空投了2000具假伞兵,一落地便自动点燃鞭炮,模拟射击的枪声。先期空降的一支8人小分队还发出事先录制好的枪炮声、军官下令声、士兵讲话声、汽车行驶声等,大大干扰了德军的指挥系统。尽管如此,此次空降行动进行得也并不顺利。由于跳伞高度和飞机速度都没有达到原定要求,加上德军高射火力的猛烈攻击,空降部队着陆很分散,有几批伞兵甚至距离预计降落点达40千米。第82师的第507、508团最终只集合了500余人,大部分错误地降落在梅特勒河两岸,被德军放水淹没在沼泽地里。

尽管遭受了巨大损失,顽强的伞兵们还是不辱使命,按预定计划开始了作战行动。经过激战,美军第101空降师在6日日落前即攻占了4条海滩通路,为盟军登陆部队扫除了障碍。美军第82空降师尽管只集合了2000余人,但他们持续作战33天,歼灭德军3个师,击溃2个师,击毁坦克52辆,大炮44门,基本完成了掩护步兵登陆的任务。英军第6师也完成了预定作战任务,并在随后的作战行动中一直推进到了塞纳河畔。

在诺曼底空降作战中,盟军使用c-47运输机2400余架次,滑翔机1130架次,共空降3.5万人(其中伞降1.8万人)以及504门火炮、110辆轻型坦克、1000余吨补给。在战斗中,运输机被击落42架,击伤510架,空降兵伤亡约8200人,占空降总人数的23%。这是盟军第一次大规模空降作战,使盟军在登陆的最初时间里夺取了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桥梁、海滩通路,有效破坏了德军的防御阵线,为登陆创造了良好条件。美国著名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和电视剧《兄弟连》就是以此为背景拍摄的。

“市场-花园”行动的惨败

诺曼底空降大大增强了同盟国在空降作战方面的信心,甚至变得盲目乐观。1944年7月25日,一向以谨慎著称的英军蒙哥马利元帅提出了大胆而冒险的“市场-花园”行动,其中包括由美军第101空降师、第82空降师、英军第1空降师及波兰伞兵旅共计3.5万人的空降部队,依次在近100千米纵深上的埃因霍温、奈梅根和阿纳姆三地空降,夺取莱茵河上的桥梁。这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空降作战行动。

1944年9月17日,美、英空军几乎动用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包括5500余架c-47等运输机及上万架滑翔机、战斗机和轰炸机,同时在三地成功空降了3.5万人、568门火炮、1927辆军车以及5230吨物资。不幸的是,在盟军预定着陆的地区,德军已经部署了大量装甲部队,而且由于情报失误,蒙哥马利元帅对此情况毫不知晓。可想而知,缺少重型装备的盟军空降兵进入德国装甲兵的包围圈,成为了德军的“活靶子”,很多空降兵在空中就命丧于德军的高射炮下。更糟糕的是,空降作战一开始,德军就从空降部队中一名美军军官处缴获了整个“市场-花园”行动计划的副本,从而了解了盟军作战企图并采取了有效的反制措施。

经过10天的苦战,盟军不得不承认“市场-花园”行动彻底失败。德军仅伤亡3300人,而盟军损失超过1.7万人。突击在最前方、负责夺取阿纳姆大桥的英国和波兰士兵损失惨重,波兰伞兵旅的1000名空降人员中伤亡近700名,而英国第1空降师的9000名空降人员中只有不到2000人从德军坦克的包围下成功突围。该师一位战地指挥官面对阿纳姆大桥哀叹道“:那座桥对我们来说太遥远了!”此战结束后,美军第101空降师、第82空降师和英军第1空降师在二战中都再未进行过空降作战。

完美收官

然而,盟军并未被“市场-花园”行动的空降失败吓破胆。1945年3月23日,已经占领莱茵河西岸的盟军开始强渡莱茵河,打头阵的仍是一支先于地面部队到达的空降部队,用来攻占这一地区的各个渡口,空降作战代号“大学”行动。

为了支持空降行动,3月21~23日,盟军出动飞机5560架次对空降地区进行了猛烈轰炸,24日早晨还使用了150架轰炸机在柏林上空吸引德国战斗机。3月24日7时(正面部队渡河开始后6小时),美第17空降师乘c-47等运输机908架、滑翔机906架从法国巴黎附近的15个机场起飞,英第6空降师乘运输机683架、滑翔机440架从英国伦敦附近的11个机场起飞,编队按时在布鲁塞尔上空会合,然后飞往预定空降点。在2753架战斗机的空中掩护下,空降于9时50分开始,12时40分结束,2个半小时内降下了约1.7万人(其中伞降8600人)、汽车614辆、火炮286门、物资300余吨。

其实,由于空降部队深入敌方战场,难以得到有效的火力支援,在空降、集结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敌人的袭击,而且空降兵本身可携带的武器、弹药及补给都有限,缺少重型准备,加之其他固有的各种局限性,战争史上的历次大规模空降作战多是极为惨烈的。但“大学”行动计划周密,进行顺利,空降作战地区在地面火力射程之内,加上有力的空中掩护,盟军大部分空降人员、物资都按计划着陆到预定区域,有效破坏了德军防御,当天便与地面部队会合,伤亡不到2000人。“大学”行动可谓盟军空降部队在欧洲战场上的“完美收官”,也是二战空降史上盟军损失最小、完成任务最好的一次空降作战。

4.4 c-46“突击队员”:飞越喜马拉雅的“神鹰”

c-46由柯蒂斯怀特公司生产,是由商用高空客机改制的军用运输机,绰号“突击队员”,于1940年3月开始服役,共生产3000余架。c-46在常规战场上表现平平,维护性和可靠性甚至令人堪忧,但它在人类空运史上最为艰苦的“驼峰空运”中担任了主力,为其赢得了“二战英雄运输机”的美誉。

驼峰勇士

抗日战争中后期,中国半壁沦陷,东南沿海交通都被日军切断,物资供应日益紧张,从云南到缅甸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界唯一一条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1942年1月,缅甸即将被日军占领,时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总统罗斯福递交了一份备忘录,上面写到:“滇缅公路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中国战争物资的储存量从来没有这样少过,有必要开辟一条到中国去的新生命线……像奇迹一样,这条生命线就在附近。从印度铁路线的终点萨地亚到昆明或者叙府(现宜宾)分别为805千米或1127千米,飞越的是比较平坦的地段。”1942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通知蒋介石,美国将在中国和东南亚之间开辟物资补给航线,直至战争结束。

具有戏剧色彩的是,宋子文所提到的“比较平坦的地段”正是后来被称为“驼峰”的喜马拉雅山脉,由于山峰过高,飞机必须在山峰中间穿绕飞行,所谓“驼峰”,指的就是航线两边如驼峰一样的高山。1942年5月8日,空运行动正式开始。最初计划每月运送7500吨物资,但实际空运量远远低于该数值,1942年12月运送量仅有1000余吨。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首先选定的c-47等机型难以胜任“驼峰空运”。于是,美军开始转向c-46运输机。

c-46之所以在“驼峰空运”的众多机型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的双泡形(8字形)机身能够有效抵抗极高海拔飞行时遇到的压力差,而且不影响运输效率。此外,c-46在一个引擎失灵的情况下也能运载大量货物,同时还能保证高原飞行所必需的爬升速度和高度。c-46设有两个货舱门、加强型地板、液压辅助绞车等适于货物空运的设施,载重达4.5吨,一次可装载208.2升航空辛烷燃料和1360.8千克弹药。除了油料、火炮、弹药、车辆、备件等军用补给品,c-46也可运载一门105毫米榴弹炮。可以说,在当时情况下,只有c-46能够胜任艰苦而野蛮的“驼峰空运”。

悲壮的“驼峰空运”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磨合,加上战争前线的压力和美国国会的支持,更多的飞机和人力投入到“驼峰航线”中。中国和美国政府动员了几十万劳工分别在云南、印度修建机场,数百架运输机在喜马拉雅上空的天桥上往来穿梭。空运量在1943年8月达到4500吨,12月达到1.3万吨,1944年12月的7612次飞行空运了3.2万吨,1945年7月共运送了7万余吨。截至1945年9月,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部队和中国民航公司先后投入150万小时的飞行时间,运来72.5万吨物资和3万余名人员,这远远超过滇缅公路的每月4000吨的运输水平,极大地支持了我国的抗日战争。

然而,“驼峰空运”的成就背后充满了悲壮和艰辛。“驼峰”航线分南、北多条航线,长度为800~1200千米,需飞越海拔3000~6000米、冰雪覆盖的崇山峻岭,是世界航空史和军事空运史上最为艰险的空运线。那里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经常遇到西南季风、暴雨、强气流、低气压等不利因素以及冰雹、霜冻等极端情况,飞机在飞行中随时有坠毁和撞山的危险。遇到适于飞行的晴朗天气时,日本战斗机必然会准时出现,在没有任何遮挡的天空里寻找体大笨重而自卫能力薄弱的运输机。此外,航线所经过的地区地形十分复杂,到处是陡峭的山石和湍急的河流,飞机根本无法找到紧急迫降地,飞行人员即使跳伞,在荒无人烟、毒蛇野兽出没的深山野林也难以生还。美方不得不在1943年中成立专门的搜救队伍。即便如此,一批批飞机与人员任仍是一去无返。1943年8月2日,有21人在缅甸北部从一架c-46上跳伞逃生,16天后,搜救队只找到了其中一人。因此,美国空军司令部称“驼峰空运”为“一次与大自然的近身格斗”。

在描述“驼峰空运”时,负责的美军指挥官威廉滕纳准将在回忆录中写道:“飞轰炸机深入德国轰炸也比从一个友好国家飞一架运输机越过崇山峻岭到另一个友好国家安全一些。”而1946年的美国《时代》杂志讲到:“……至战争结束,在长520英里,宽50英里的航线上,飞机的残骸七零八落地散布在陡峭的山崖上,而被人们称之为‘铝谷’。在晴朗的天气,飞行员可以把这些闪闪发光的铝片堆作为航行的地标。”直至今天,当飞机在这些地域上空飞过,还能看见当年飞机的残骸。据不完全统计,参加空运的飞机中有500余架失事坠毁,中美飞行员牺牲1000人以上。仅在1943年,美军有125名执行“驼峰空运”的飞行员在跳伞后被成功营救,而坠机人数则在3倍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美军为主的“驼峰空运”中,中国航空公司也担负了11%的货运量,虽然这一比例不高,而中国航空公司的效率始终高于美军空运数倍。例如,1942年7月,美军20架飞机只运了73吨物资去中国,而中航公司的10架飞机却运送了1293吨物资。如此悬殊的差距使美国最高决策机构一度想把整个空运任务交由中国航空公司负责。关于这个奇迹,当年的亲历者讲到,中国航空公司除了使用高效的管理方式,每班飞机都是超负荷运输,一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很多飞行员是来自沦陷区的中国人或充满爱国情怀的华侨,大家都干劲十足,希望早日把祖国从日寇的铁蹄下解救出来。

“驼峰空运”直到1945年12月才正式结束,这是二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条件最艰苦的战略空运行动。1995年,为了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麦道公司用新研制的c-17“环球霸王”3运输机飞行了中国—缅甸—印度的“驼峰”航线,19名曾参与当年“驼峰”飞行的老战士参加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行。

二战后,c-46主要用于地理气候环境恶劣的运输航线(如丛林或山地),并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执行空运、空降、秘密谍报行动等军事任务,直到1968年才从美国空军退役。

4.5 c-54“空中霸王”:挽救西柏林的“挑夫”

在二战战场上,运输机充分显露出它在快速机动和兵力部署方面的巨大优越性。空降、空投、空运可谓是交战方的奢侈品,大大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和进程。那么在和平时期,运输机是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缺乏自给能力又没有铁路、公路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空中交通,能否可以长期供养一座百万人口大城市?这虽然听上去有些天方夜谭,但战后不久,一次不可思议的大空运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

建造空中补给线

二战结束后,德国东部由苏联占领,西部由美、英、法占领,首都柏林也如此。此时的西柏林的生产力极为低下,除了饮用水之外,每天所需数万吨食品、衣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几乎都依赖于公路、铁路为主的外部供给。而1948年6月24日,苏联突然封锁了通往西柏林的陆上交通,超过200万的居民顿时陷入了孤立状态。为了保障居民的生活,西方国家从1948年6月28日开始了长达15个月的“柏林空运”行动。因为空运的主要物资就是食品,因此美国也称其为“粮食行动”。

柏林空运的主要指挥官就是曾指挥过“驼峰空运”的滕纳少将,最初使用c-47运输机,后来便以200余架效率更高的c-54运输机为主力。c-54远程军用运输机由美国原道格拉斯公司生产,绰号“空中霸王”,由dc-4型民航飞机改装而成,于1942年2月首次试飞,共生产了1200余架,一直服役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c-54装有4台活塞螺旋桨式发动机,载重量达到10吨,货仓地板经过强化处理,左侧有一个宽大的货舱门,并配有货仓绞车。相比c-47运输机,c-54航程较远,载重量更大,装卸更便捷,是二战后期主要的远程运输机,也曾作为美国罗斯福总统和英国丘吉尔首相的专机,并开辟了首个跨越北大西洋的正规空中航线,长期保持平均每天20次航班的飞行纪录。在“柏林空运”中,c-54更是大显身手,成为了主力“挑夫”。

坚持到底的胜利

虽然“柏林空运”是在非常仓促的情况下展开的,但整个过程进行得紧张而有序。为了缓解机场压力,西柏林修建了一座新机场,即特加尔机场,1949年初正式投入使用。同时,哈弗尔河被用作水上机场,西德境内的另外11个机场也全部用来进行空运任务。每天空运的物资从2000吨增加到12000吨,比封锁前的地面快递运输量还要大。在运输高峰期,柏林上空呼啸着各种运输机,几乎每分钟都有一架飞机起降。从西德法兰克福到西柏林的空中,有上下重叠、间隔150米、共5层的飞行路线同时并用。

苏联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大空运面前不得不认输,在1949年5月12日解除了地面的封锁。9月30日,空运行动全部结束。在此次空运行动中,西方国家出动了近28万架次运输机,空运了230多万吨物资,耗资数百亿美元。仅4月16日一天之内就有1398架次飞机运输过12940吨物资。其中,美军参加空运的319架飞机总飞行时间约60万小时,英军的140架飞机总飞行时间约12万小时,澳大利亚、南非和新西兰也派飞机参加过空运行动。在空运行动中,有65名空、地勤人员因空中相撞等事故丧生。

“柏林空运”为柏林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证明了和平时期的军事空运可以支撑一座百万人口大都市,这也充分展现了美英两国的实力,也显示了战略空运的重要性。

可想而知,西柏林人民对此次空运是非常感激的。柏林市区有一座专门为此修建的“柏林空运”纪念碑。1998年,在“柏林空运”50周年之际,该纪念碑边放满了鲜花,当年使用的主要机场(法兰克福机场、特加尔机场、柏林加图机场等)均开放作为历史展览。德国青年交响乐团编排了题为“感谢你,美国”的音乐会,在美国进行巡回演出。美国作者沃尔特斯博伊恩写道:“我们无准备而投入,冒着战争的危险,却赢得了这场赌博。这仅仅是因为,苏联以为他们的封锁会使我们从柏林撤军,但是他们终于为我们空运所体现的实力所震慑。”

4.6 c-130“大力神”:现代运输机鼻祖

随着二战的结束,滑翔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空运任务完全交给了运输机。在此后的70余年间,各种新机不断更新换代,但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c-130“大力神”运输机,它以合理而富有革命性的设计被广为认可和使用,在世界航空史上占据特殊的地位。

横空出世

在史无前例的“柏林空运”之后,各国更加认识到运输机在和平时期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重要性。于是,美国空军在1951年向各大飞机制造公司发出了研制新型运输机的技术招标,要求细节包括:运送92名步兵或64名全副武装的伞兵时,航程必须达到1980千米;最大载重需达到13608千克,能够运载当时美军大多数的装甲车辆、火炮和卡车等大型货物;货舱主舱门设计应能使车辆直接进入,必须有空投伞兵用的侧舱门;可在土质或钢板平铺的简易跑道上进行短距起降;为了能进行低空低速空投,必须能在225千米/小时的低速条件下做稳定的掠地飞行;能在一台发动机失灵的情况下正常飞行。

洛克希德公司很快完成了设计方案,获得了空军的原型机制造试验合约。第一架生产型c-130a于1955年4月完成首次试飞,1956年12月开始交付美国空军的战术空运联队。该机长29.8米,高11.7米,翼展40.4米,载重近16吨,与过去的运输机相比,可谓名符其实的“大力神”。

革命性设计

c-130被航空界所称道的并不是它超越已有机型的载重量,而是其立足于战术空运的合理设计,许多创新元素被之后的绝大多数运输机沿用至今,堪称现代运输机的“模板”。下面,就让我们近距离观赏一下c-130的精美构造。

c-130率先装备了涡轮螺旋桨(涡桨)发动机,是涡桨式军用运输机的代表机型。二战以前研制的飞机大多使用活塞式发动机,利用汽油、柴油等燃料产生的热力推动活塞往复运动,用产生的压力驱动螺旋桨,但推进效率在飞行速度高时急剧下降,限制了飞机速度的提升。随后,人们开发了涡轮喷气(涡喷)发动机,燃料产生的气流推动涡轮旋转驱动飞机前进,大大提升了飞行速度,但耗油量大,成本过高。而涡桨发动机同时增加了螺旋桨,其中的涡轮不仅带动压气机,还驱动螺旋桨旋转,含有剩余能量的燃气流从尾喷口喷出,也产生少量推力。涡桨发动机推进效率较高,耗油率低,非常适用于运输机和轰炸机。自c-130诞生以后,20世纪50年代的军用运输机大多采用了涡桨发动机。

c-130还首创了高单翼布局,也就是机翼位于离地距离较高的机身上方。二战时的飞机多为中低翼布局,这样可以缩短起落架的高度,便于制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乘客。今天的大部分客机仍然采用这一结构,我们可以透过机窗看到下方的机翼。但对于运输机来说,随着吨位和体积的不断提高,位于机翼处的螺旋桨和发动机越来越大,机翼和机身越来越重,需要增大离地距离来保证安全性,这不仅增加了装卸货物的难度,也对机身和起落架的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相比之下,高单翼布局既可以为螺旋桨和挂在机翼下方的发动机留出足够的离地距离,又使得机身能贴近地面,便于货物装卸。因此,高单翼布局被战后大多数运输机所沿袭,至今仍无突破。

c-130的另一个精巧之处是它的主起落架舱。顾名思义,起落架指飞机下部用于起飞、降落、滑行用的支撑结构,也就是我们平时见到的机轮(一个或多个)及附属结构。早期飞机的起落架是固定的,影响了飞机速度;后来将起落架收起到机身或机翼内,但占用了宝贵的主机身空间。c-130将收起的起落架藏入机身左右两侧旁突起的流线形舱室内。虽然突起的起落架舱增加了飞行阻力,但它使得起落架既能随意收放,又不会占用宝贵的主机身空间,保证了货舱的整体性以及主机身结构的连续性,满足了高载重运输机对强度的要求。同时,这种设计使左右主轮距较宽,便于飞机在不平坦的跑道上安全起降。而在简易跑道上的稳定性正是战术运输机所必备的基本性能。

此外,c-130巧妙地将大型货舱门设在机身尾部,由上下两片组成。在地面装卸货物时,宽大的货舱口使大型货物可以随意进出,而且下片舱门可以与地面相连接,形成一个方便的装卸坡道。货舱门在空中也可以打开,成为很好的空中货物空投和人员空降平台。尤其是在掠地投放货物时,飞机贴近地面飞行,后舱门打开,连在货物(或货盘)上的钩子从后舱门放出,与地面空投场上的钢索啮合,货物被直接拖出机舱,滑行30米后停下;如果增加了条带式降落伞,掠地空投的货物重量可达11吨。其实,这种机尾货舱门的结构源于二战中的滑翔机,在运输机中被c-123首次使用,但将其完善推广的却是c-130,此后的运输机几乎无一例外都采用了这一设计。

正是由于c-130具有科学的结构和稳定的性能,该机被近70个国家所使用,改型多达数十种。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c-130的外形却几乎没有变化。2012年1月,第2400架c-130交付,“大力神”成为美国最成功、最长寿、生产最多的现役运输机。由此可见,c-130可谓是一个历史奇迹,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现代运输机的鼻祖。

特战恩德培

1976年6月27日,法国航空公司的一架a300客机从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飞往巴黎的过程中,突然被恐怖分子劫持到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恩德培机场,并扣留了106人(主要为以色列人)为人质,要求换取关押在以色列、法国等地的53名恐怖分子。可以想象,以色列国内乱成一团,外交官们忙着与恐怖分子谈判拖延时间,军方则在筹划如何实施武力营救。最终,以色列分析了肯尼亚、美国中央情报局等各方提供的情报,决定偷袭恩德培机场,甚至以惊人的速度建造了一座恩德培机场实物模型进行最后的演练。

恩德培距离以色列约3500千米,c-130单程飞行需要7.5小时。由于以色列特殊的地缘环境,乌干达周边和沿途各国几乎都是以色列的敌人,不仅无法为其提供加油服务,甚至不会允许以色列飞机经过它们的领空。乌干达的恐怖分子具有十足的安全感,因为全世界人都想不到以色列会从空中进入恩德培,而且还要带走100多名毫无战斗力的人质。而为了特种作战需要,以色列不得不运送数百名突击队员、数量作战车辆和各种轻重武器到恩德培,还要留出装载人质返回的空间,因而只能选用速度慢、自卫能力弱的c-130运输机。

7月3日下午,4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运载了5组共280名突击队员,另有1架由c-130改制而来的kc-130加油机实施空中加油,1架c-130通信机专门负责无线电通信。从蒂朗海峡到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之间长达数千千米的航线上,都是反犹太的阿拉伯国家控制范围,因此,“大力神”们被涂上民航标志,不仅无法配备护航战斗机,还要关闭无线电,冒险进行15米以下高度的掠地飞行,从而避开周边的雷达侦测。

由于恩德培机场每半小时就会有一架航班进出,第一架飞机于23点01分顺利降落,并没有引起恐怖分子和乌干达军方的怀疑。为了靠近候机楼,缩短冲锋距离,飞机甚至驶出了跑道,而且一边滑跑一边打开货桥式后舱门。刚一停稳,面涂迷彩、等候已久的突击队员们就乘着吉普车、装甲车奔向各自目标。几分钟内,吉普车上的火舌迅速逼退了乌干达士兵,以色列的“陶”式导弹将停机坪上的乌干达战斗机炸成一片火海。突击队员们抵达了关押人质的候机楼,用以色列的希伯来语大喊“卧倒”,听不懂的恐怖分子和乌干达士兵傻傻地不知所措,马上成为了突击队员的活靶子,纷纷倒在雨点般的子弹下。

所有行动都按原计划顺利完成。战斗期间,所有c-130发动机都没有关机,由十几名突击队员守护,以备随时起飞。40分钟后,满载人质的c-130相继离开恩德培,经肯尼亚返回以色列。整个行动仅有4人死亡,包括1名以色列指挥官和3名人质。此次时间紧迫、路途遥远、局势复杂的成功突袭不仅震惊了乌干达,也令全世界称赞,成为“教科书”式的营救行动。

4.7 “百变长寿”的c-130

正如上文所述,c-130“大力神”为现代运输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可谓航空史上最重要的一种运输机。其完美的设计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过去数十年里,c-130的百变身影活跃在气象探测、搜索救援、空中加油和极地科考等多个领域,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c-130家族的成员。

空运空降主力

c-130家族中从事空运空降的主力成员包括c-130a、c-130b、c-130e、c-130h等运输型号。其中,c-130a是第一种生产型,1955年4月7日首次试飞,1956年12月交付使用,1959年2月停产,共生产231架。之后的c-130b改进型更新了发动机、螺旋桨、起落架、油箱等结构,提高了航程、载重等指标,共生产230架。c-130e远程型进一步提高了载油量,增加了航程,共生产510架,是c-141交付使用前美国进行越洋运输的重要机型,在越南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战术空军、海军、海岸警卫队及加拿大、伊朗、哥伦比亚、土耳其、巴西、瑞典和阿根廷等10多个国家都使用了该机型。c-130h加大功率型更换了性能更加优异的发动机,一次即可空投92名全副武装的伞兵或24个总重近20吨的集装箱,是美军目前使用的主要战术运输机,也是主要出口型号。c-130j是c-130家族的最新型,在多方面进行了现代化更新。2010年9月,由美国加州玛丽埃塔工厂生产的第200架c-130j交付使用。

有趣的特种机型

除了空运空降型,c-130还发展了众多有趣的特种机型。

wc-130专业军事气象型加装了整合式气象侦察系统、红外线海面温度测量系统等各种气象装备,包括wc-130a、wc-130b、wc-130e、wc-130h等机型,分别由相应的c-130基础型改进而来,是西方使用最广泛的专业军事气象飞机。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为了瘫痪越南共产党在“胡志明小道”的行动,决定对其实施人工增雨,行动代号“popeye”。为了掌握中南半岛的大气环境状态,美军从1966年就在泰国进行测试。到了1967年3月,3架wc-130a轮番对“胡志明小道”实施人工增雨,使该区域经常发生暴雨、山洪暴发等灾难,导致桥梁、堤坝被毁坏。新加盟的wc-130j预计服役到2030年,而wc-130j机队也被称为“飓风猎人”部队。

mc-130是特种作战型飞机,又称“战斗爪”。mc-130装有能进行夜视、地形跟踪、空中受油、电子干扰、人员回收、红外探测、电子对抗等多项特种任务的装备,并可将特种部队秘密运到敌人后方。美国空军使用mc-130在世界各处执行特种部队渗透撤离、特种作战支援、空中侦察、地空救援等秘密行动,埃及、德国和日本等国特种作战部队也配有该机。

ac-130是在越南战争早期为了快速集中火力攻击小目标而改造的武装攻击型,也是世界上第一种武装运输机,绰号“幽灵”。与其他攻击机相比,ac-130无疑是一只巨型“空中杀手”。ac-130尤其适用于在夜间进攻来支援隔离地区防御所,型号包括ac-130a、ac-130h、ac-130u等,主要是加装了机枪、航炮、激光目标指示器、红外目标探测系统、搜索灯等攻击性武器和目标探测火控系统。运输机由于体型较大,很容易受到防空火力的毁伤,但在拥有制空权的情况下,ac-130对机场的要求比轰炸机低,火力又远高于攻击机,作战效率非常高。

1968~1969年的越南战争期间,由于越南多数城市防空火力薄弱,原本生存能力较差的ac-130并未遭到严重攻击,反而给北越军队造成了很大损伤,摧毁了超过1万辆各种车型。在1983年10月美国占领格林纳达期间、1989年12月美军入侵巴拿马的行动、1991年海湾战争、1993年索马里战争和波黑战争中,ac-130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10月15日晚,美国两架ac-130利用侧向设计火炮打击了塔利班在坎大哈的一个司令部,为美国地面部队作战行动吹响了前奏。

hc-130是由c-130改进而来的空中搜索救援型。其中较为先进的是hc-130h,该机配有多种救援用具,如救生筏和氢气球。用于水上救援时,氢气球充气浮在空中,下吊一条152米长的绳索,当hc-130接近气球后,折叠在机身下的2个4.42米长尖齿向前伸出,构成v形钳,夹住绳索,将绳索另一端的人员或武器拖出水面,然后气球脱开,救援对象被绞车提升入飞机。这个过程可以反复进行,单次回收重量高达227千克。除了日常救援,hc-130还用于航天方面。它的机身上方是一个大型球面观察窗,里面装有与“双子座”航天飞机共同使用的重返大气层库克电动跟踪系统。4架美国空军的hc-130h还被改装为jhc-130h型,用于回收宇航用密闭小舱。

信息战型

ec-130是一种高度机密的信息战飞机。该机机身各处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天线,有的长达数百米,在冷战期间主要在柏林走廊实施监听。其中,美国海军使用的ec-130g装有甚低频无线电,可向航行在世界任何地方的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通信服务。美国空军的ec-130e绰号“突击队独奏曲”,能使用“铆钉骑士”系统以任何频率进行语音广播或电视直播,从而对敌实施进行强大的心理战。如果说干扰军事通信是作战行为,那么使用正常广播的频率则是一种合法行为,曾使数百万敌军主动放下武器,因此,ec-130e又被称为“大规模说服性武器”。

ec-130中最著名的型号是美国空军在越南战争以后发展的ec-130h,其机尾处庞大的天线阵可发射大功率干扰信号,压制敌方指挥控制系统、导航设备及无线电通信。在1989年的巴拿马战争中,ec-130h破坏了巴拿马国民警卫队指挥官的通信,使其无法集中机动兵力实施有效进攻;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ec-130h的压制大大削弱了伊拉克巴格达总部与科威特前线部队之间的通信能力,使伊军司令部向野战部队下达的大量命令不得不依靠人力传递;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后来的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动中,ec-130h也有效地破坏了敌方的指挥通信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鉴于ec-130h的完美表现,美军对其进行进一步升级改造,甚至可以随时打断敌方通信。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ec-130h带着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破译专家来到伊拉克上空,不仅有效压制了伊拉克的通信,而且获得了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在战争最初6个月,ec-130h便飞行了220架次,累计飞行2000多个小时,总计对伊军各种无线电信号进行了6000次干扰。在整个战争期间,美军都保证至少一架ec-130h在空中执勤。

长寿机

c-130家族不仅“多子多孙”,而且服役期长,是运输机家族的“大寿星”。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2012年5月24日报道,美国空军刚刚退役了最后一架c-130e型运输机,其将在博物馆展出。在最近几年退役的c-130e中,很多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加入部队,服役超过45年,飞行超过30000小时,至少经历了6次翻新,而加拿大的几架c-130e飞行已经超过了50000小时。c-130的性能优异和经久耐用可见一斑。

更不可思议的事发生在由c-130h改进而来的南极考察探险专用型lc-130r飞机上。1971年12月,一架在南极洲麦克默多基地服役了12年之久的lc-130r在起飞时螺旋桨脱落,击中发动机和机身,飞机迫降,10名机组人员在3天后被成功营救,但这架lc-130r被遗弃在南极,埋藏在冰雪之中。17年后,也就是1989年,美国科学基金会需要一架lc-130r,制造新机的成本为3000万美元,富有想象力的飞机制造商发现修复当年那架南极洲的弃机只需要1000万美元,于是一个特别小组赶到南极,将这架lc-130r挖出。经过简单修整之后,它居然奇迹般地飞了起来,最终,该机回到美国,2002年2月被完全修复。

总而言之,c-130的“百变长寿”打败了同吨位的各种运输机,使得以军事装备先进而著称的美国到今天依旧对其进行升级改造,而不是研发替换机型取而代之,这棵运输机家族的“不老松”注定成为运输界的传奇而续写辉煌。

4.8 c-5“银河”:谱写斋月传奇

1960年时,美国空军使用的主要运输机要么已接近寿命尾声,要么机舱宽度有限,无法携带大体积重型武器装备,因此需要研制一种新的大型战略运输机,由此诞生了美国空军现役最大的运输机c-5,绰号“银河”,意为像银河一样在空中“恒久永远”地飞行。

巨量载重

1964年3月,美国空军正式发出设计新型战略运输机的设计需求,包括货舱宽度5.3米,前后直通,可执行空投任务,可载重50吨飞行9900千米或载重100吨飞行4860千米,最大载重时起飞距离不超过2424米,空机起飞距离不超过1212米。1965年9月,原洛克希德公司战胜了波音、道格拉斯公司,赢得了生产合约。c-5于1968年6月首次试飞,1970年6月开始交付。

最新小说: 谁敢教为师做人 夫君他天下第一甜 夜迢迢 临渊羡玉 边&子文集 我的omega不可能这么攻(oa) 直播:暴打东北虎,这叫小萝莉 诱妻成瘾:厉总的心尖宠 让阔别三年的班花高潮不断 总被套路迷了眼
本站公告:点击获取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