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640章 出兵东武</h1>
说了会更,就一定更新。说话算话!
*****
对谈追来说,过去的一个月是很难熬的日子,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对东武的人来说,过去的一个月同样是一段风波骤起骤逝,使心脏忽上忽下的时光。
只要知道暮血国的人,都清楚一件事:东武,绝对不是暮血的对手。
谈追的难熬,不在于战斗,而是在于他要率领知道这件事的人们,去和暮血国的人一次次激战,务求阻挡乃至击杀对方。他的难熬,更加在于,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
所有人对东武的信心,在和暮血国对上之后,就在持续流逝。
外人也罢,关键在于,内部亦如此。
而同时,对另一些人来说,难熬的不仅仅是过去一个月,而是漫长了几倍,痛苦和煎熬也延长了更多。
仔细的说,从七皇子崔思雎死讯抵达暮血的那一刻起,无数人就此陷入一个难熬无比的时期。
谈未然扼杀掉未来的“垂死君王”,连自己也只想到,肯定会给爹娘带去很大麻烦,甚至是战争。但他绝对没想到,暮血国因此而改变命运的人有多少。
死了一个崔思雎,一系列的变数就此诞生。
如不是当年被谈未然击败的刺激,崔思雎绝不会突然起意,而是会把游历放在登基之后。
如不是去游历,就不会去百里洞府;如不是在百里洞府,就不会是单独一人;如不是单独一人,哪怕遇上谈未然,也未必会死;如不是今次死了,等他结束游历。谈未然就再没机会扼杀他。
细究起来,果真是一系列的巧合。崔思雎若知自己死于一连串巧合,必会气得呕血。
这几个月的暮血局势太迷离了,用纷乱来描述,绝对再贴切不过。
多个对皇位绝望的皇子,一下子看见了希望。凡是自觉有机会的皇子。都一下子窜了出来,尝试着抓住这个“机会”。如此,当多个皇子像猎犬一样窜出来,可想而知究竟有多混乱。
须知,若非崔思雎突然去游历,本该登基了的。
只要拿下这个位置,就可以马上登基。这种诱惑,是那些自问在武道上没有成就的皇子万万无法拒绝的。
皇位之争,不过是混乱中少少的一部分。
更大的混乱源头。仍然在于东进和北进之争。
支持崔思雎的,不仅有东进派,还有一部分皇家力量。
皇家不太在乎东进和北进的政治分歧,他们更在乎武道天赋等其他因素。显然,崔思雎的武道天赋和实力,是诸多皇子里最杰出的,才干显然也出色,那就很自然的获得了一部分皇家人士的支持。
加起来足以影响很多事。也足以在关键时,陷入茫然失措。
当崔思雎一死。集中力量支持他的东进派立刻群龙无首,连一个支持对象都找不出来。陷入混乱,以至于几乎失声的境况,被声势大壮的北进派一举压倒,也就不难想象了。
尤为重要的是,部分皇家力量支持崔思雎个人。但也间接支持了东进派。可随着崔思雎的死,这两者之间的纽带就断了,失去了这部分皇家支持的东进派,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登时就被北进派给全面压倒。
以至于。令得朝廷做出把崔思雎的死秘而不宣的决定!
从某种意义来说,未必不是崔彦轲的意思。
死了儿子,尽管是皇帝不太喜欢的那个,可他仍然有几分伤心和愤怒。只不过,皇帝不是脑残,真要报仇,就必然走上和东武开战的路,那就彻底满足了东进派的愿望。
这是暮血国半年来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没有之一。
死一个普通皇子,跟死一个皇储,是绝对不同的两个意义。
崔思雎的死,本来可以用来大作文章了。可因为反应迟钝,东进派错过了。其实,错过才是必然,因为东进派集中力量支持一个崔思雎,平时有优势,陷入群龙无首就乱了套。
这个决定,轻易的把东进派一口气压下去。
东进派为了这个必然错过的机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温又南等人至今还在东武战斗,就是在为这个决定而付出代价。
温又南是后世垂死君王的主要谋士,此君不善打仗,却极为工于心计,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可谓算尽人心。如果谈未然在,知道温又南在主持此事,绝对会十倍小心。
实际上,正是温又南等人暗中做了大量工作,又是收买派往东武的使者,又是磨磨蹭蹭把一次谈判,谈了足足两个月。最后,一口气提出东武完全不可能接受的条件,促使谈判彻底失败,并以据此为理,促成对东武的“惩戒”。
如今温又南等人对东武的战斗,正是暮血国师出有名的“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