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415章 两连击</h1>
不好意思,今天起得太晚了。
******
缔结盟约是一桩大事。
如果结盟对象是东武荒界,那就是一个能对暮血国国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暮血皇帝崔彦轲就是有所倾向,亦不会轻率就做出最终决定。
崔彦轲的所谓考虑七天,无非就是给崔思雎七天时间,不论是尝试挽回,还是做点什么别的。
说是给崔思雎想方设法的时间,是因为皇帝崔彦轲很明白,东进派作为一个整体,不会在这方面太过尝试激怒一个皇帝。
皇帝崔彦轲快要人退政息了,还不准人家发发脾气?
谁让崔思雎犯错了。
袭杀谈未然,引来一个神秘而强大的宗派,险些为这个国家新添上个莫名其妙的强敌,这就是崔思雎犯下的错。
不管真相是什么,也不管是对是错,从表面来看,崔思雎派人袭杀谈未然,惹来私人恩怨,令明空和行天宗师出有名,是众所周知的。
这个私人恩怨,因崔思雎这个麻烦源头,差一点更进一步成为一个宗派和一个国度的恩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暮血国不怕什么宗派。不过,不怕不等于脑残非要去招惹,非要去把私人恩怨升华为宗派和国家的大战,把对方逼成死敌。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方足够强大。
如果对方不够强,打了就打了,杀了就杀了,又如何。难道堂堂暮血国七皇子要几个敌人的小命,还需要向谁做解释?
当天袭杀大战后,崔彦轲私下问起,崔景兰自承没有把握能留下明空。明空呈现的是绝不逊色破虚境的实力,令暮血国误判了行天宗的实力。
和暮血国的人谈起盟约,徐若素成熟而雍容的面容上浮现一缕淡淡而飘摇着三分讥诮的色彩。
几天下来,与其说是在谈盟约,不如说是在她单枪匹马在经受东进派的质疑。崔彦轲显然没有和东进派撕破脸的打算,也不打算在盟约上帮忙说话。
儿子谈未然曾断言,皇储之位不会有变化。徐若素是半信半疑的,不是她不信任儿子,只是谈未然太年轻了。
正是冷眼旁观这几天下来,徐若素发现儿子基于各方面境况所得出来的判断,很有可能是真的。她不知道,儿子谈未然在前世见多了兴衰起落。
盟约的内容一点都不难,也没人有兴趣质疑这个,主要质疑的是各方面,怀疑东武势力另有居心之类的话都当着徐若素的面撩出来过。
徐若素很好脾气,每逢有人当面发出恶劣严重的质疑,她总是微微一笑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东武军是条小船,小船好调头,小船也不怕打烂,就算打得稀巴烂,打烂了再重新来。她徐若素和谈追一样能轻而易举的脱身而去,然后,再造一条小船又何难?
如果不想成为盟友,那就当敌人,准备战争吧。
如果婉转表达这个意思之后,还有人要为难,徐若素就会很云淡风轻的补上最后一刀。
明空和行天宗。
就算是一心找茬,希望崔思雎及时并顺利继位的东进派,也不能不慎重对待。从明空的实力,暮血国再瞎也猜出,这个宗派有破虚强者。
于是,东进派退缩了,大局为重啊。
是崔思雎行事不当犯错在先,惹恼了皇帝,又引来了一个潜在强敌。为此,平复一下皇帝的脾气,有些事缓一缓也不是问题。
崔思雎在皇帝给的七天里,到处拜访东进派,拜访皇族长辈,想要令皇帝放弃这个盟约。
否则,盟约一成。再怎么找借口,一两年内都不可能向东武荒界动手。
皇帝给崔思雎七天,就是给崔思雎一个宽裕时间去想方设法去挣扎,令皇帝放弃这个盟约。从这个角度来说,皇帝崔彦轲对盟约显然并不太上心。
向皇帝表态反对盟约的东进派不少,可惜,始终没有能拿得上台面来说的正当理由。
众人都看得出,这是皇帝对崔思雎和东进派的一次间接惩戒。毕竟这两者之前太过咄咄逼人了,还没继位呢,就开始布局推翻老皇帝的国策了。
当徐若素不亢不卑的意思婉转表达出来后,东进派的呼声一下子就几乎烟消云散了。
几天下来,暮血国关于盟约一事上的各种曲折变化,令谈未然叹为观止,简直就是一次最生动的政争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