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李湛训斥过徽鸾后,事后都会对徽鸾赏赐一番,这种戏码已经上演了无数遍,徽鸾偶尔会故意小小的惹着李湛生气一番,李湛训斥过她,又会怜惜她,王沅让人给徽鸾送去。
李湛仍然皱着眉头,王沅问道:“陛下有什么事烦心?”
李湛沉声道:“是关于羌人诸部的事情。”
☆、第 152 章
152 第 152 章
始元十五年, 李湛派遣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巡视羌人诸部,按理说,大周现国力强盛,远非诸羌所能抗衡,羌人并不敢犯边。然而,羌人首领对义渠安国说,部落人口增多,现有牧地难以养活诸多人口, 请求汉庭允许羌人诸部渡过北渡湟水。
太宗皇帝时,羌人趁着大周与匈奴之争, 无暇顾及其他部落, 屡次侵犯大周。太宗皇帝派遣将军李息等人将诸羌赶出湟中地区, 羌人才算老实下来。对于羌人要求北渡湟水的请求,放在任何一名臣子身上都会立刻义正言辞的拒绝,但是义渠安国没有奏请李湛同意, 便答应了羌人的请求,直到最后才奏闻朝廷。
王沅很能明白李湛的意思,虽说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这是两国之间的事情,非同儿戏,她说:“这些外族人并不是好相与的, 羌人只怕只已经渡过湟水了吧?大周与羌人之间只怕不多久就将兵戎相见。”
李湛一拍桌案, 道:“你说的没错,羌人诸部以义渠安国的口头许诺为借口, 强渡湟水,河西郡县无法抵抗。现先零部落前头,联合诸羌各部,结成同盟,对我大周不利。”
王沅记起看过的太宗朝的史书,道:“太宗时期,羌人各部结盟,并联合匈奴共同侵犯大周,大周很艰难才能平定羌乱。陛下,事到如今,须尽快制服诸羌。”
李湛冷声道:“朕收到消息,诸羌已经准备联合北匈奴攻打西域。义渠安国自请再次出使诸羌,破解诸羌联盟,戴罪立功。”
王沅道:“陛下难道不担心义渠安国再次坏事?据我所知,义渠族人以族为姓氏,义渠安国并不是真正的生在大周,养在大周,他经历过部落颠沛流离的日子,所以他才会对诸羌抱有同情心,让他们北渡湟水。”
“义渠安国为大周效力数十年,谨慎勤恳,对朕还算忠心,朕就再给他一次机会。”李湛道。
王沅问道:“诸卿们是什么意思?”
李湛叹气:“营平侯赵充国早已弹劾义渠安国奉使不敬,并言羌人必反,现在看来果真如此,不能存有丝毫侥幸。”
王沅握着他的手,安慰道:“陛下不必太过忧心,大周人才济济,对付羌人足矣,而且羌人诸部这些年内战连连,必不会齐心。”
李湛突然笑了,“营平侯也是这个意思,罢了,先看看义渠安国那边的情况吧。”
然而事情向着更坏的方向发展,第二次出巡诸羌,义渠安国态度强硬,加之他之前受过羌人欺骗,认为羌人凶悍狡猾,将羌人诸部首领召集在一起,全部诛杀,此举激起羌人反抗。李湛即刻认命义渠安国为骑都尉率兵御羌,但不敌羌人,接连败退。
李湛询问赵充国,“谁人适合领兵攻打羌人?”赵充国当仁不让地说:“没有再比老臣更加合适的人了。老臣愿即刻启程前往金城,根据当地的情况再做打算。”于是李湛派遣赵充国前往湟中平羌人之乱。
王沅得知是赵充国领兵时,很是震惊,问道:“陛下,营平侯今年贵庚几何?”
李湛答曰:“年逾七十。”
王沅打从心里敬佩他,赞了一句,“真如廉颇再世。”
李湛为诸羌烦心,王沅将徽君与徽鸾召过来,叮嘱道:“你们父皇为朝堂上的事情烦忧,切不可再惹他生气。”
徽君冲着徽鸾笑,“再没有人能比二姐更能惹父皇生气了。”
徽鸾跑过去揪她的耳朵,“哼哼,你敢笑话姐姐。”两人顿时嬉闹起来。
徽君逃跑,一下子撞在了正准备进门的公孙柔嘉身上,幸亏百谷及时把她扶着,她才没有摔倒,徽君连忙道歉,“对不起,公孙姨姨,我是不是撞疼你了?”
公孙柔嘉摸摸她的头,柔声道:“没事儿,只是你也要仔细着陆,可别把自己给撞坏了。”
王沅笑道:“她就是个皮小子,只是投身做了姑娘家,撞不坏的。”
徽君很不好意思,冲着徽鸾使了个眼色,徽鸾道:“母后,公孙娘娘,我与五妹还有功课要做,这就告辞了。”
她们两人离开后,公孙柔嘉感叹道:“一转眼徽君都已经九岁了,有了大姑娘的样子,恍惚之间昨日她还依赖在咱们怀里撒娇。”
王远道:“是啊,看着徽君才觉得日子过得快,现在连珣儿都会说话走路了。”
公孙柔嘉道:“我仿佛是听说陛下夸赞珣儿聪明?”
“连你也听说了?徽君教珣儿背了一首很简单明快的诗,珣儿背给陛下听,陛下顺口夸赞了一句,虽然做母亲的都觉得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但珣儿现在太小,实在看不出他的资质如何。”
公孙柔嘉谈起另外一件事来,“公孙敬夫人与我母亲昨日日进宫来探望我,她劝慰过我母亲,我母亲现在想通过来了。”
“这是好事啊,只是你不是说公孙敬家不与你家来往了吗?”王沅问道。
公孙柔嘉道:“我也不知道为何林夫人又开始与我家热络起来,我身上并没有什么别人好图的,索性就不去管她存有什么目的,我母亲一向敬重林夫人,林夫人说的话她能听进去。”
王沅见她神采奕奕,脸上带着笑意,可见是与母亲和好让她十分欣喜。公孙柔嘉继续说道:“这些年来公孙大人在朝堂不得志,早些年被冯熙压制,如今陛下更加信重魏相、乐陵侯等人。林夫人抱怨不已,公孙大人之孙为太子属官,可惜太子重儒生,也不太受重视。”
王沅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公孙家在前朝受重用,不可能每个皇帝都重用公孙家的人吧。”公孙柔嘉与她交好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王沅心里有些明白,公孙家在李湛与太子面前讨不到好,于是就想投靠到她这里来,看能不能谋到些好处。大周朝历来重视外戚,再加之帝王偏好,自然有很多人怀抱利器不得用,但公孙家很明显不是没有机会,很大可能是运气差一点吧,所以家族才开始渐渐式微,急于寻找新的机会。
公孙柔嘉握着她的手,郑重地说:“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现在看来太子气量并不大,以后不见得能容忍珣儿,你须多做打算。”
王沅点点头,道:“你放心,我都知道的。”
公孙柔嘉凑在她耳边小声说:“林夫人说,太子殿下虽然敬重儒生,但其实只是敬而已,要说起太子最看重的人当属石显、宏恭等宦官阉人。”
王沅沉思道:“宦官就如同外戚一样,权势富贵完全系在陛下或者太子身上,也难怪会如此受看重。”
“非也,”公孙柔嘉道,“自来宦官与外戚可以用,但是不能大用,否则是会出大乱子的,宦官与外戚大多欠缺品行才能,用他们治理国家,只会到导致大乱。治理国家,还得依靠有才德的人。现太子没有掌权,陛下只看到太子信重儒生,却看不到其他的,公孙敬的长孙已然离了太子府,另谋出路。”
难道公孙敬现在是想把筹码压在珣儿身上,王沅摇了摇,道:“太子如何,自有陛下去评判。到了我这个位置,确实不比其他有子的嫔妃,只需安分守己,日后就可以随着儿子去封地,只是珣儿现在实在太小,真正是乳臭未干的小儿,陛下现在是不会有半分立珣儿的心,现在不是时候。”
王沅承认自己是普通人,对于高位有本能的欲望,但现在太过冒险,对于太子,她仍然需要用以前的态度去对待他,做好母后应尽的责任。
公孙柔嘉也叹气,“把珣儿与徽君掉个个儿就好了。”
“算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事咱们记在心里就好,其他的先放在一边。”
“嗯。”公孙柔嘉颔首。
日子一天天过去,营平侯赵充国传来捷报,大胜羌人。李湛兴致很高,由王沅陪着喝了很多酒。王沅打趣道:“赵将军才是真正应了那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