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的便是实现叶增在南伐之初所定的“集兵直取天启”这一进取之策。
先以唐进思的二万兵马横挡澜州三国援军,再以张茂及石催共四万兵马在菸河以南、铭泺山以北的战场上牵制住均军的北部主力,如此一来,许闳所部便可放心地进兵帝都盆地,而不用担心背后会有敌军援兵追袭。
攻下临封,便等于为大军打开帝都二十三卫的北面门户,而淳军一旦南出当阳谷,天启均廷可以倚恃的地利便又少了一个。
这便是为何叶增会领军亲赴临封城下。
亦是均廷必会北救临封的原因。
然而叶增此役想要的,却远远不止是攻下临封如此简单。
否则不会在明知援军必至的情况下,仍令淳军在围守临封整整三个月之后,才下令大举攻城。
·
天色渐暗,远方的轻尘亦渐飘重,均军援兵的前锋旗帜已能遥见。
许闳又定睛远望一阵儿,随即翻身下马,指挥随他登高此处的校兵们将携带的数百面青底白字“叶”姓帅旗在山坡之上插满。
然后他又亲手握住一杆象征大军主帅所在的黑色纛旗,将其用力竖稳在自己驻马之地。
晚风猎猎,漫山遍野的淳军帅旗迎风生威。
许闳解下战马鞍下的牛皮酒囊,拔去木塞,仰脖烈饮一口。火辣辣的琼液一路烧进腹底,他吐出一口浊气,望着南面越驰越近的均军人马,微微一咧嘴。
若以常理论,均军援兵前锋一路疾行,为解临封被围之困,所奉之令必然是兵临即战,务必冲破淳军封锁,突入城中,与守军会合,以便在后续大军开到之时能够自城中里应而出,内外合围淳军人马,如此方是取胜之道。
然而今日围守临封城南的淳军及兵砦皆已撤毁,此时展现在均军援兵前锋人马眼前的,竟是一条能够笔直通向城内的坦道。
任是谁见了,都会立时怀疑这是淳军用以设伏打援的圈套。
果然,许是已遭探马回报,均军援兵前锋兵阵被勒令逐渐减速,最后在距离许闳所在城南高丘不到三里的地方停了下来。
似乎是踯躅了片刻,为保稳妥起见,均军人马竟整阵后撤,直退到城南十里之外,才就地扎出一片双月营,接着又沿营周立起长枪大旗,为后面将至的援军主力标识前锋所在。
·
未过多时,天便尽黑。
临封城北的淳军攻势亦已收停,各部鸣金收兵,回砦歇息。
许闳此刻目色笃然,在山头远眺着那一片仍在匆匆搭建中的均军营砦,不由自主地摇头谑笑了一下——
却不知过了明日,这群自以为看穿了城外淳军伏计的均贼尚还能活几人?
【二十三】
初春的深夜,山风凛然割面。
许闳麾下的八百精兵皆已在山上支帐入眠,他则露天卧在山头草地,眼未闭,盯着头顶天幕上的繁星,兀自思量着。
忽而身旁踱来一人,靴尖触入他的视线之内。
许闳目光一闪便看清,鲤鱼打挺似的跳起来,冲来人笑笑,“叶将军。”说着便要恭行军礼。
叶增止住他,简单道:“坐。”
二人便就席地并肩而坐。
自高处向下看去,整座临封城在夜色中的幢幢巨影令人心生压抑之感。天上繁星微烁,映衬着南方远处闪现的点点星火,于黑暗之中格外清晰。
许闳抬手指了指南面,“依这情形看,均军援军的主力在天明之前便能集结完毕了。”
那些在远方平原上间或涌现出的星点之火,正是扎堆似的向此处开来的均军主力人马所持的火把。
夜晚深静,隔着数里之距,仍旧能听见随风远至的战马嘶鸣声。
在夜里行军却不禁火光、不噤马声,俨然是均军并不在乎被淳军人马探得其所向及所在。
因仗兵马数众,故能如此自大。
叶增顺他所指远望,竟微露笑意,“若均军果真能在天明之前集结完毕,此正我求之不得之事。”
许闳摸出酒囊却未饮,闻言若有所思,良久后亦笑着喟叹:“将军用兵之心性,竟是七年来从未变过。”
说着,他稍稍侧首,去望叶增面容。
清冷夜色中,叶增眉眼平静,蒙有沙尘的脸庞毅色分明,连带嘴角那残存的一点笑意也透出丝强硬与坚决的意味。
仿佛除了他这一身象征着淳国军武至高权位的将甲之外,一切皆与七年前二人初见的那一夜无甚差别。
那一夜,淳军万余人马皆在败退之中,河床之上尸血满覆,唯有那个冷硬刚毅的年轻校尉如同疯了一般地弃马逆阵奔行,欲以一人之力去伏袭均军主将梁隐的帅船——为的只是不想再败。
而今想来,自己当初应是被他那貌似激狂的想法举动和那波澜不惊的自信冷静所慑,继而心甘情愿地随他共赴战场——这种出于本能一般的信任,在其后七年间的每一场战役中又屡屡重现。
不论面对的敌军有多少、不论战场情势多么不利于己军、不论他的用兵之策有多胆大疯狂,自己都从未怀疑过他一分一毫,更相信只要是他挂帅军前,淳军便无不胜的可能。
非止是自己,试问但凡追随他出入过战场的人,又有谁不是全无悔意地信任他!七年来叶增将令所下,麾下无所不从,多数时候甚至连问一言他令出何意的人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