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722节</h1>
一边说皇帝被云青兰害死了,可云青兰也没大叫大嚷说他杀了皇帝;云青兰走了以后,凤凰台上下也没说皇帝死了。
所以这皇帝看起来是还“活”着。
就是没几个人信。
白哥问:“崔演若是不到,公主欲如何?”
姜姬:“他不到你就写一篇皇帝悲伤心痛的文章。”
白哥:“……好。”崔演,你算是把银山崔氏给害惨了,人家银子都乖乖送来了,就因为你不到,银子白送了。
不过他也懂了为什么公主嘉奖固卫崔氏而不是银山崔氏,两支虽然同姓崔,但分宗已久,早就不亲密了。搞不好崔演还以为是银山崔氏下的绊子,所以那边只需要送银子,他这里就变成必须出个人。
现在的凤凰台就像火坑,谁都不愿意往里跳。
毛昭和白哥就看公主兴致勃勃的翻捡着这些不肯上贡的奏表,她翻出一个,问毛昭和白哥这个城在哪里,两人说出来后,阿陀就把这个城标在几人面前巨大的屏风上。
两人总有戚戚之感。
这面屏风是用纸板做的,微微发黄,上面描画的是以凤凰台为中心的大梁。他们能在上面清楚的看到晋江、汾河周围的城池都快被标完了。
河谷赫然在目。
银山略有些远,而固卫比它更远,却早早的被公主标在了上面。
毛昭还不太明白,白哥就悄悄告诉他这是公主从鲁国进来时的路线。毛昭就懂了。
公主这是打算把这条路上所有的城全都拿在手里。他再仔细看一遍,心中一悚,因为公主从鲁国进入凤凰台的路线刚好把大梁分成南北两边。显然公主目前的目光全在南边诸城,而北边与赵、魏两国更近。
公主这是给赵、魏两国留的地方?
不,更像是留出的战场!
她先收服南边诸城,等赵、魏反了以后,北边就是她划出的战场。在北边打过后,她就能将北边与赵、魏两边一齐收服。
毛昭捂着心口,觉得胸口不太舒服——心都快蹦出来了。
他看出来了,却更希望自己不要看出来。他记得曾与徐公谈论过公主在鲁国的所做所为,徐公道与鲁接壤的燕、郑两国皆败正是公主的手笔,其意不在鲁之一地,而在天下。
他当时还觉得这话夸大其辞了。可今天看这屏风上的标注,果然正是公主的手笔吗?她坐在莲花台上时就想把燕、郑给毁掉,以安鲁地;她现在坐在凤凰台上,剑指魏、赵不是顺理成章吗?
徐公都说过,君之下不必有王。君王并列本就是一个错误,哪怕分了臣属上下,也不对。君盛而欺王,王大则压君。天下的权柄,本来就应该只放在一个强者的手中。
熟读史书的毛昭当然也知道,凤凰台上的皇帝不止一次想把诸侯王的属地都给收回来。
只是都没成功。
现在换成公主,她果然也盯上了诸侯国。
哪怕大梁现在还不在她手中,她也早把诸侯国给放在心上了。现在更是索性两边的事一起做。对她来说也确实没什么先后顺序。
毛昭突然就心平气和了。
有公主在,他所需要做的就是听从她的命令,力图把一切做到最好,根本不需要去对她指手划脚。
就像眼前的龚相、白哥一样。
姜武看着纸板上标注的几座城,道:“这几座城,我与霍将军方去借过粮。”
姜姬笑道:“哪些?”
姜武指着说:“从左边数第四个起,四、五、六,然后我们绕到了那个湖那边,在那里又借了三座城。”
阿陀到底不是凤凰台上的人,现在就有些糊涂了。白哥就上前把这六座城的名字给标上了,他道:“从这里起,尚城、亚方、曼城、江城……”
姜姬道:“将这几座城,包拖周围的几座全都邀请来。”
一般来说,皇帝新年都是要开宴会的,请诸臣公卿来一起同乐。
这个客人人数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没有定额。
在上面这个皇帝继位后,徐公连着十几年每年的新年大宴都是凤凰台的人自己嗨,不带外面的人玩。像离得比较近的万应城偶尔还能捞到入场券,河谷那边都够不着,没这个“资格”。
徐公玩的这一手,相当厉害的抬升了新年大宴的品格,搞得好像只有凤凰台内的世家才能参加,外面的人都别想进来。
当然,他原本的目的应该只是防止皇帝的毛病被传到外面去。
按说现在凤凰台没皇帝,姜姬立足未稳,今年应该还是只带凤凰台的小朋友们玩。
虽然现在凤凰台下是个人家都关着门,很难说她到时请客能来几个,但姜姬也根本没打算只请凤凰台上的人。
她一开始就打算把能请的都请来,来的暂时不说,不来的回头都要被皇帝哭诉一把“卿不理我”。
有大臣哭皇帝不理人的,也有皇帝哭大臣不理人的,这都是用惯的手段。差别是在于大臣哭皇帝不理人,大家笑一笑;皇帝哭大臣不理人,那大家就要帮着劝一劝了。
历史上被皇帝这么哭过“你不理朕”的人,不管离得多远,都连忙千里迢迢的来找皇帝了——带着大批的礼物,他们要表示其实他们最爱皇帝陛下了,才不会不理皇帝呢,以前那都是小人作祟!
姜姬觉得这是一个摸清对方底细的好机会,所以不管谁来劝,她都不打算听。
白哥犹豫了一番后,还是问:“那河谷云氏那里……”他期待地看着姜姬。
“自然该请。”姜姬笑道,她虽然时常往河谷送情书和“礼物”,但云青兰矜持的很,很少回信,偶尔回一次都是受大刺激了。上回她送了那么多皇帝之物给他,他也只送了一封信,信中只有一句话“若南面称君,必厚礼相待”。她请白哥翻译了一下,白哥翻译半天说:“就是说……如果他有机会当皇帝了,就会好好对待你……”他嘀咕说,“像是老师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