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176节</h1>
书雪不到三十岁已经执掌大清朝的半个江山,简王府上下哪个不以主母马首是瞻?她摆明撕破脸,不但王府下人对西林觉罗氏没了客气,宫里请来的教养嬷嬷也觉得失职,比先前严厉了何止十倍。
今年大挑,书雪是睁大了眼睛给穆尼挑媳妇,受托为外孙择媳的纳喇氏几经拣择后尽职尽责来王府汇报结果。
“达福的女儿?”书雪愣住了,“鳌拜的曾孙女儿?”
“是”纳喇氏回道,“格格的人品奴才是见过的,达福夫人有意结亲,奴才并未推拒,只说请示您的意思——”
书雪点点头:“我原想着等大挑时再细细挑看,既是如此找个机会见见,真是好的咱们先定下!”
打着永珺的旗号,书雪邀请了许多今年应选的秀女来王府做客,达福的女儿和另外几个家世好的闺秀当然也在其中。
永珺是宗室女,虽是庶出,却为亲王长女,拖到现在的年纪没出嫁就是要远抚蒙古的意思。康熙早发了话,书雪并不反对,雅尔江阿倒提了一条:“只要不给端敏姑姑做孙媳,别的怎么都成!”借着话茬,爷儿俩把端敏公主好一顿排揎。
王府突然下帖子,各家诰命大概齐明白其中的用意,即使有心另攀高枝的也不敢打驳回,正日子都带了女儿前来赴宴。
达福之女刚到及笄之年,活脱脱一个美人胚子,书雪单看外表就喜欢上了,命侧福晋款待客人,单请达福妻女正院说话。
书雪笑道:“说起来还是头遭儿与夫人说话,您是完颜氏?论娘家我倒高一辈。”
达福获赏世职后来王府谢过恩,其妻只是二品诰命夫人,朝贺都列队尾,没大有机会近前交际。
达福夫人欠身答话:“不敢,福晋金枝玉叶,非奴才草芥可比,不是主子爷恩典、福晋荫佑,奴才想来请安都是不能的。”
书雪笑了笑:“什么金枝玉叶,不过是仗着汗阿玛偏爱有些体面罢了。”
闲聊几句,书雪把话题转到瓜尔佳格格身上:“起了名字不曾?在家读哪些书?”
瓜尔佳氏小有紧张:“回福晋的话,奴才闺名芷青,平日只看些诗经,家父请了先生,跟着哥哥读过四书。”
“芷青——”书雪咀嚼着问,“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瓜尔佳氏低着头回答:“是。”
书雪向达福妻笑道:“我要有这样一个女儿可就真正圆满了。”
达福妻心里一沉,很快回道:“恪郡王是京城有名的好学主子,奴才也见过府里小格格,相貌好又活泼,听说宫里主子都疼爱的紧,承您夸赞实在汗颜的紧。”
打了两圈太极,达福妻还是没摸明白眼前这位是相看儿媳还是挑拣弟媳,又怕有失礼数,并不敢带出忧虑来。
宴后回府,达福细细询问今日景况后笑道:“你是多虑了,简王福晋如果是给他们府里三阿哥择妻,哪里用得着这般大的场面?”
完颜氏稍稍松了一口气。
事实证明,完颜氏确实多虑了,她们前脚出了门口,穆尼后脚就从里屋转了出来,书雪笑着问:“如何?”
穆尼低声道:“全凭嫂子做主。”
书雪了然:“小东西,合了我□□分心意才叫你悄悄藏着看,今日来了许多闺秀,论相貌她是拔尖,但未必就最好,且等选秀时再说吧。”
穆尼红了脸,待要说什么又不好说什么,看的书雪大乐:“行了,我还要去花园会客,你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二四六、整军武准部止戈
二四六、整军武准部止戈
陆续见了几家待字闺中的格格,穆尼不免落了“相恋最好为初见”的俗套,相中了瓜尔佳氏的格格。
还是那句话,娶媳不是嫁女,书雪何必顾忌当年万吉哈擒拿鳌拜的旧怨?两下走动几回就将亲事定了下来。
太后在返暖的节气不慎着凉,书雪往宫里走动的更勤快一些,卧床半月才有好转。
“皇额娘就是在我这个年纪崩的,怕是日子到了。”人在上了年纪后极容易胡思乱想,老太太一病,情绪随之落了下来。
“您这样说让我们怎么立足?”书雪放下药盏,“我倒年青,生病的次数比您少?”
太后笑了:“既然知道,趁年轻就得保养。”
书雪像哄孩子一样:“您喝了药,我跟您讲个典故,让诸妃母听听,世间哪个及得上您的福气。”
“好。”太后接过药盏,“许久没听你讲故事了。”
伺候太后喝完药,书雪开始讲演:“自嬴皇称制,追封其母为帝太后,迄今已有一千九百余年,秦政以降,讫于本朝,后位分三等,帝妻为皇后,帝母为皇太后、帝祖母为太皇太后,如我朝初年,昭圣太皇太后为至尊,您是皇太后、再下面是仁孝皇后。”
太后不大明白书雪的意思:“我知道,我们循的是汉人礼法。”
书雪笑道:“我在劝谏汗阿玛时曾说过,五帝定伦后称王者上千、号帝者数百,得享后位之尊的就更多了,其中以前汉孝元皇后为高寿,历汉元帝皇后、汉成帝皇太后、汉哀帝、汉平帝、孺子婴、王莽朝太皇太后,享寿八十四载,在后位六十年又三个月。”
太后摇摇头:“我可盼不到那样的岁限。”
“可您已经比她强了!”书雪站起身,“汉元皇后重外戚,使汉室宗庙险些断绝,您在顺治十一年六月受册封后,顺治十八年奉为皇太后,如今是康熙五十四年五月,母仪天下足足六十一年,已经是千古第一后了!”
太后大喜:“果真如此?”
书雪笑道:“我还没说完,如今虽然是康熙五十四年,汗阿玛却是顺治十八年正月登基,在位凡计五十四年又四个月,也胜了践祚五十四年又一个月的汉武皇帝,您和汗阿玛是盖过千古的至尊母子!”
两千年间的第一帝后尽出本朝,不用仔细分析就值得恭贺,不单太后心情大畅,康熙闻说后也急诏翰林院查史询证。
翰林学士从《史记》翻到《明实录》,确认无误后回奏:“禀万岁,文华公主所言分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