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将军们出列,这些文臣便暗叫糟,后悔把这样当众提出,被听到二十廷杖时,一个个面如死灰,之前打死的还记忆犹新,没想到这么快轮到自己了。
消息传到王修晋耳中时,他只是摇了摇头,这些人的脑子太过腐朽了,如果打屁股能开窍,打打无妨,就怕打不开窍,还给自己添了仇人。值得庆幸的是,被打的文臣没出人命,个个在家里养伤,不过被皇上削了品级,但命保住了比什么都重要。
皇帝在各城建石碑的事很快放出了消息,文臣想要跳出来阻止,却找不到理由,说国库不丰,皇帝立刻就要担支出,说哪里受灾、皇帝就会追问各地存粮哪去了?于派出都察院去查?一牵就是一大串,全都是死罪,若说打仗?皇帝搞不好把前两天的事翻出来再算算账,此事在无一反对下,定了下来。
石碑怎么建?礼部的人有些抓瞎,以为这事和他们没关系,还坐等看户部的热闹,哪想热闹没看成反被当成热闹了,谁会想到皇帝把这事丢给他们,还让他们找出祭拜的仪式,礼部上下官员的内心都是崩溃的。礼部尚书跑到户部哭去了,明里暗里的说着户部尚书不地道,怎么可以坑他,建石碑的事怎么轮也轮不到他们。户部尚书一边同情的说着漂亮话,一边幸灾乐祸,当他不知道有多少人等着看他热闹,该,这事跟他扯不上关系多好,顶多时出出钱,还不担心被都察院盯上。
礼部尚书在户部碰了个软盯子,失落的回衙门口,想了想便跑到五皇子那里,礼部尚书和五皇子没私交,但他儿子在五皇子的活动场做事,走走关系得个指点也行啊!他现在眼前一片黑,纯抓瞎。
五皇子听完礼部尚书的话后,愣了一下,他不上朝哪里知道朝内发生的事,便是四哥过来也只是挑着有趣的事说,像是之前几位文臣被廷杖,五皇子受父皇和四皇子的影响,对文臣的好感不太高,尤其是文武两方对峙时,他肯定更偏于武将。对建石碑的事不了解,五皇子也不好发表言论,便回了礼部尚书。等人走了后,五皇子想了想,便乐了,这事肯定是王修晋想出来的。等晚上从活动场关门,五皇子没直接回府,而是坐上马车去了将军府。
礼部尚书的儿子对父亲的事十分上心,此事办妥了父亲肯定能得了皇上的青睐,说不定还能提提品级,于是便留意五皇子的动向,听说五皇子去了将军府,心思转了转,回家后便向父亲提议,皇商的点子多,又深受皇上信赖,何不去求求他。
将军府,五皇子贸然登门,向老将军告罪,老将军哪里能受五皇子的礼,连忙起身告罪,两人打了会太极后,老将军以身体为由告罪,他清楚五皇子过来不是看望他,他若再呆下去便显得不知趣。王修晋请五皇子到他们的院子小坐,李菻善一直跟在一旁,言语不多。
到了小院,五皇子便随意了许多,直说来意,追问石碑之事。王修晋笑而不语算是默认了此事,把思想统一和国家认同感用古人能说通的方式讲明,五皇子瞬间便明白,为何父皇会同意大把的往外洒钱建无用的石碑,为的就是进一步巩固王权。
弄清楚了石碑的事,五皇子便告辞,他觉得等下次四哥再出宫,他要点点四哥,一定要柱住了王修晋,有王修晋在不愁根基不稳,大梁不强,百姓不富。
送走五皇子,王修晋以为这事便跟他没关系了,不想第二天一早,他刚到粮铺准备和王掌柜统计送往灾区的东西,便迎来了礼部尚书,听到粮铺的掌柜说礼部尚书要见他,向他请教。王修晋有些发蒙,他和礼部唯有的几次牵扯,用手指就能数过来,李菻善冠礼,他的冠礼,大婚,然后便是迎大军回朝,之外便没有交集,礼部尚书寻上门要做什么?向他请教什么?
心里奇怪却不能把人拒之门外,王修晋便让掌柜请人进来,王掌柜便退出屋回避,东家和朝廷官员说话,不是他能听的。
礼部尚书没着官服过来,而是一身便装,打的就是以私人身份套交情,虽然没什么交情可言。王修晋见着礼部尚书的装扮,心里便有了几分计较,笑呵呵的把人迎进屋,让人送上茶点,两人打起了太极。而此时盯着礼部尚书的人,都知道他去找皇商了,其他的几位尚书脸色各异,兵部尚书拍着桌子直道老小子不厚道,怎么把李家媳妇拖下水,一边骂着一边叫人给李家送个信,可不能让李家媳妇受了欺负。
粮铺里王修晋几个套话便把礼部尚书来意套了出来,王修晋清楚,礼部尚书是想让他知道来意,若不然,混了官场那么多年的老狐狸怎么可能是他随随便便几句话就能问出道道。
皇上把建石碑的事交给礼部?王修晋沉默了片刻,其实这事也是情理之中,建石碑要查资料吧!什么样的规模,什么样式,祭拜的仪式,就连台阶都有要求,这些全都得让礼部来。想完这些,王修晋便打量礼部尚书,他寻来当真是为了寻个办法?还是有其他的意思?
第308章
不能怪王修晋想太多, 而是古人的思维太让人无法预料,活了两世的王修晋自认玩不过这些人, 如果不稳妥些,搞不好会把自己坑里面。望着礼部尚书, 王修晋各种猜疑, 自然不会多言语, 打着太极把礼部尚书送走, 他提供了想法已经不错了,至于之后的事,他又不是学历史的,哪里知道什么要怎么建石碑。
送走了礼部尚书, 王修晋安排好王掌柜送东西的事后,便离开了粮铺, 他觉得那位礼部尚书还会寻他, 想着这两年一直盯着船坊,便想着要不要回趟王村,正好躲过礼部尚书,等他回来, 估计礼部也能拿出就对之策。王修晋越想越觉得此举可行。
便着人去了一趟军营, 请李菻善回府,而他则先去一趟都察院, 和父亲说了一下礼部尚书寻个的事,然后又道要回王村看看,可能要先走一趟李家的老家, 让李菻善过去拜祭一番后,再往王村去。王大人没拦着他,只是叮嘱了些注意安全的话。王修晋点头应下。
出了考察院,王修晋没急着回府,而是先去了王家,和母亲报备一番才离开。回到家里,李菻善已经回来,王修晋把今儿的事说了一下,便直言,为了免去麻烦,他准备去走一趟王村,问李菻善有没有时间,若是李菻善同去,便要先走着老家,打仗凯旋归来,怎么着也得拜拜祖上,不离京,没拜便也就过去了,离了京,若是不去便差了些,尤其还得了赏。
李菻善表示要同行,待他去告个假,明日便出发。
两人分开行事,李菻善去告假,王修晋则去向长辈讲明出行之事,李家长辈没有阻拦,王修晋很多的产业在梧县,往年也有跳一趟的例子,李菻善同去还能有个照应。听着两人要先去老家那边转转,李老将军没说什么,虽然他对老家的没什么好感,但晚辈去拜祭是应当的,“把雅昶也带上,给祖宗磕个头。”
王修晋本就想带着儿子,得了老爷子的话,也就不用再提。回了院子整理衣物,他想着在梧县要呆些时日,来回的行程也要月余,这时间便长了些。回村自然不能空着手,亲近的人家要备些礼,不亲近的,怕也会扒上来,便要给些拿得出手,又花不了多钱的玩意,去老家祭拜的东西也要准备齐全。
chapt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