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开机仪式,其实是从香港传过来的,最早的戏园子,唱戏的时候常在台下拜拜祖师爷,求祖师爷保佑自己多赚点饭钱。
后来戏园子被电影所取代,祭拜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举办这种仪式的主要目的就是祈求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一切顺利,直到杀青。
虽然这种方式有点迷信,不过寻求一点心理安慰是有必要的。
《石头》剧组开机仪式是在取景点罗汉寺外围举行的,大红色的香案上摆着几样水果,当然了香炉更是不可或缺。
香江方面对开机仪式看的非常重,不过大陆宣扬的是无神论,也就走走形式罢了,更多的是起宣传作用,一般剧组都会邀请相熟的媒体参加,当然车马费必不可少,算是买个通稿。
这其实是李彧第一次参加开机仪式,当时参加《武林外传》拍摄时并没有举行,一个是剧组没有知名度,没有媒体关注。
更多的原因是尚敬属于体制内干部,不好搞这些神神叨叨的事情。
看着平常熟悉的演员、导演一本正经的虔诚祭拜,也是一件挺逗的事情。
今天的宁皓身穿一身红衣,象征着吉祥的寓意,总之就是希望拍摄过程顺利,希望他自己能够相信吧。
开机仪式根据以往的传统,供桌在前,上面香烛、蜡台、贡果和猪头,首先上前的一般是投资人,华哥没来,那首当其冲的就得是导演了。
李彧最多算个地下党。
作为导演的宁皓无疑是剧组最大的boss,首当其冲的来到香案前点香祭拜,嘴里念念叨叨的也听不清说了些什么,估计是祈求上苍保佑云云。
然后就得上台发言,宁皓的发言很简短,他说:“这里很多朋友不是第一次合作希望无论新朋友还是老朋友都可以同心协力。”
嗯,就是再打一遍鸡血。
之后便是各部门代表上前敬香。与会的媒体也就大猫没有小猫三两只,都是抱着捡漏的心思来的,说不定碰到华哥了呢。
谁想竟然真的没见到,也没有多高的兴致了,随便拍几张照片回去交差吧。
没有媒体的加持,也没有粉丝现场烘托气氛,围观群众到是不少,但大多的是香的从众心里,双手环抱看热闹的。
这就显得开机现场气氛不够浓厚,场面也显得不够热烈!再加上演员阵容不是很强大,本来就很萧条的开机现场就显得更加冷清了。
所有的摄影机基本都是用红盖头盖着的,开机仪式最后一步就是掀开摄影机的红盖头,这就是所谓的“开机”。
掀盖头的是宁皓跟于伟国,华哥没来,但把他的合作伙伴给请了过来,他的亚洲新星导计划,便是跟于伟国联合策划而成,他也是本剧的制片人之一。
原本的《石头》只有一台数码摄影机,就这还是向器材公司租赁的。
现在有了李彧壕无人性的加持,宁皓又弄了一台胶片机,为了保证照片的质感。
现在来说,胶片比之数码的效果是要远远超过的,稍微宽裕的资金也允许宁皓稍微任性一下,当然只是一点点。
唯一的缺点就是成本太高,高到李彧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腿都软了。
一本柯达胶卷是四百尺,大概可以拍摄4分钟,综合费用在三千左右,一分钟就是八百。
《石头》的预定片长是100分钟,按素材比例12:1算,最少得要一百万。
这还不算拍摄过程拍废的以及胶转磁的费用。
而且新手导演很难把握住胶片的浪费,并不是知名导演就损耗越低的,甚至好的导演对影片的质量更加看重,浪费的胶片比例更高。
姜闻牛吧,算大导吧,算经验丰富吧,一样没猫用。
姜闻第二部电影《鬼子来了》就是典型,那时候的姜闻风头正烈,二十四岁就拿到了百花影帝,执导的第一部作品就拿下了金马最佳导演。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金马八提六中,一部全由内地人组成的电影,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但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影片质量要求非常高,几乎达到了变态的执着,用他的话来说,资金不够?那是制片人的责任,我的责任就是把电影拍好。
这对观众来说是负责的,但对投资人来说就是个噩梦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文艺片,但整部电影用了600本胶片,在当时的内地电影拍摄是首例,素材比例超过20:1。
更甚的是《鬼子来了》,为了一场戏从美国专门进口了一台特殊摄像机,用起胶卷更是好不心疼,一部戏用了48w卷,接近40:1。
他曾经这么评价自己:“我导戏基本是赔钱,拍片就跟打仗一样,打仗的目的是为了赢,不会节约子弹和枪支。”
当时的华艺老板老董不知道姜闻这么坑啊,大笔一挥就把资金全拨给姜文了,拍摄刚过半,姜文就伸手问老董要钱,吓得他都快尿了,两千万资金已经给了,你还要什么?
没有别的了,要不给你个锤子捶死我吧。
但那时的华艺是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只得期望影片上映后收回成本,咬咬牙又给拨了一千万,结果没过审,净利润负三千万。
希望宁皓不要染上浪费这个猫病。
掀开红布后,开机仪式就算结束了,然后就是媒体采访时间,许是车马费给足了,几家小媒体也没甩脸子走了,给宁皓弄了个专访。
然后就是皆大欢喜的开机饭了,大家按部门坐好,其乐融融的吃着饭菜,今天不谈工作之谈感情是开机饭一条不变的真理。
开机饭就是让这群互相认识却没有好好打过招呼的朋友重聚感情的时刻,今天叙旧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工作。
开机仪式当天是不进行拍摄计划的,开机仪式的第二天才算是开机。
开机仪式跟开机不一样,就象首映礼跟首映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