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茶馆之中的说书人都是太平道宣教司聘请的说书人,发放一定的俸禄,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自建的茶馆,也出现了以说书为职业的从业之人。
而因为说书的原因,又催生出了不少的以写、话本的行业。
有人将一些口口相传的事迹改编成了故事,还有人专门搜集零散的志怪传说改编写成了故事。
写这些话本、的人多是郡生,也有一些旧豪强世家出身的人。
因为写作的人不同,其话本、的质量也高低,不过主流还是宣教司编写的一些话本。
毕竟那一场场大战都是其他话本不可能有的,各种各样的描写, 都是文采极为出众的人所写,又有官方的支持,自然是引领着主流。
“啪。”
镇木一拍,那说书人拿起了茶碗,喝了一口碗中的清茶,清了清嗓子,重新开口道。
“最近各位应当都知道,长安城内国考刚刚结束。”
那说书人的问题丢出,立刻便在茶馆之中引起了众人的回应。
“自然知道。”
“这有什么不知道的。”
“国考那天,啧啧,我远远的看到那车队,上百辆啊,简直是……”
那说书人微微一笑,笑道。
“今天我要说的正是有关于国考的事情。”
“啪。”
镇木再响,那说书人唰的一下合上了手中的折扇,朗声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科勤向窗前读……
第七百五十七章 不负万民之托
寅时刚过。
东方未曙,繁星犹亮。
长安城内夜仍深沉。
巍峨壮丽的应天府屹立于长安城的最北方,被无垠的黑暗所环抱,仍在沉睡之中。
三十三辆马车在上百名全副武装的骑兵护送之下,顺着长安大街朝着长安门的方向疾驰而去。
萧瑟冷清的长安城就这样,在车轮和马蹄声的回荡之下, 一点点的醒来,重新焕发出生机。
与长安城中的萧瑟冷清不同,此时的应天府早已经是忙碌了起来。
三府六部的文吏官员都已经是赶到了衙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一日之计在于晨。
古时不与今时同,没有电灯,没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白天对于人们来说极为重要。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不止是农夫是这样,对于普通的工匠民夫、货贩商人, 甚至于文吏官员,军人将校也是如此。
那三十一辆马车之上坐着的正是通过了今年第一届国考,被录取的新科监生。
四轮马车的车轮碾过了长安大街,快速的通过了宽阔的街道。
陈生端坐在车厢之中,透过车窗看着窗外的景象。
高大而又深沉的门楼从他的视野之中一晃而过,眼前一阵豁然开朗。
不知不觉之间,他们已经抵达了长安城最大的广场——长安广场。
陈生转头向着北方望去,应天府高大的城垣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那一面有一面的黄旗也驱散了他心中的不安。
长安广场正中央那高大中州鼎此时也完全的融入夜色中去,消失在了视野之中。
应天府的城垣此时已经显露出了些许的轮廓,城墙上人影依稀可见。
陈生收回了目光,重新坐正了身躯。
这辆车厢之中只有他一人,这辆马车所在的位置也正是三十一辆马车的第一位。
他没有让他的老师们失望,他考取了国考的第一名, 拿下了会试的会元, 因此得以独乘一车。
三十一辆马车之中, 另外三十辆马车分别载着被太平道陆军学院录取的一百名郡生, 还有被石渠、天禄两所国学院录取的九十八名郡生, 共计一百九十八人。
不知道行驶了多久,马车渐渐的停了下来。
“新科监生请下马车。”
陈生应言打开了车门,走出了车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