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七百九十九章 北宋顽疾</h1>
北宋国都东京汴梁,哪怕是在没有定海军之前,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城市,世界第一大城市,这一点,绝对没有问题,无论是人口,还是城市规模,都是如此的。
这就是东方文明的发达之处,在欧洲诸国,超过10万都能够称之为大,甚至是特大城市的情况下,汴梁早已经超过百万。
这个算是华夏文明的骄傲,也是北宋的骄傲,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地位那么高,就是真实的记录了东京汴梁的诸多画卷,哪怕,它记录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现在汴梁,跟十年前有些不同,却变化不多,最多把路面扩宽一些了,来往的马车更多了一点,川流不息的人员,是整个北宋最为繁华的地方。
相对于10多年前,汴梁的人口微微有些减少,在之前,定海军对于北宋的人口移民计划,整个北宋少了一半的人口,这中间,最早被招工,也是重灾区的汴梁,最少少了二分之一的人口,后来,逐步的补充,却补充的不怎么到位,现在总共的人口有80多万,平均的分布在汴梁的各个地方。
从定海军吸收的经验,汴梁城也进行一定程度的建设,比如说,增加了一些楼房,扩张了一些范围,可是跟沈阳的庞大比起来,那不是一个档次的,却从侧面上,让汴梁的人口密度在降低,管理起来,也容易许多了,最少说,以前开封府没有管辖到的地方,现在也算是面面俱到了。
任何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定海军这一个远远超过这个时代存在,哪怕不是主动的影响,被动的影响,也足以让北宋产生变化的,这个变化,在赵信的刻意控制下,多是一些良性的。
东京汴梁更庞大了,也有了新的景观,不过核心的区域却没有太多的变化,位于北宋新皇宫旁边,有一片庞大的,园林式的建筑物,这就是北宋的权利核心东府。
庆历九年之后,东府经过扩建和搬迁,形成了一个最少20栋以上的建筑的大型衙门,现在东府办公的人员,高达的1.2万人,这还不算派驻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的,这是整个北宋最为庞大的一个衙门,不说那些高官,就说是普通的吏目也有很多。
固定的上下班坐班制度,在东府执行非常完善,每天都有忙碌的人,并且在吸收了定海军的一些先进经验之后,并没有按照原来坐班制度,不在拘泥于白天,在夜晚,也是有人值班的,保证一天24小时,都有在处理。
位于东府最为核心的区域,这里被称之为参政区,东府首脑,所有的参知政事,基本上都在这个核心区域的7座建筑物之中办公,这里是东府的核心的,也是最高权力所在。
北宋确立了现有的体制之后,因为增加了许多部门,东府的职权和工作,也在原有的基础上面,增加了许多,这种情况之下,每一个参知政事都掌握一方面的实权,这个实权或大或小,但是都有事情做。
只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或者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事情,才会拿到东府会议上面讨论,甚至进入到朝堂廷议,大部分各自负责范围之内的事情,都会各自的处理的,这样可以加强效率。
在东府最大的一个建筑物之中,位于6楼最大的一个办公室之中,韩琦木然的坐在这里,已经超过了一天的时间了,宽大的办公室,气势磅礴,装修豪华,可是此时此刻,他却有些发呆,面前写满了字迹的奏折,墨迹未干,可是为首三个字,却是异常的清晰,辞官折。
作为一个担任了十来年首相,一个在仁宗亲政之后,坐在这个位置上面,时间最长的一名首辅,韩琦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已经获得了所有能够获得的荣誉,他的辞官是为了告老还乡么。
不,担任十多年的首辅,应该是德高望重吧,可是韩琦的岁数并不大,在成为首辅的时候,也才是解禁四十岁,到现在,也不过是52岁。
在北宋平均的寿命不长,也就是这些年,伴随着北宋的安居乐业,还有关于医药方面的提升,一部分中成药直接从定海军获得,基础的医疗条件,会好了很多倍,平均寿命才会提升的。
一般五六十岁的老人也比较多,更别说在官员之中,大部分的官员,因为修身养性的关系,寿命都不低,这中间韩琦就算是在高官之中,寿命也是较大的,他历史上,一直活到68岁,现在,还有十来年的时间的,不说是的年富力强了,却也是精神和身体最为不错的时候,这种情况下的辞官,那肯定是有原因的。
一个眷恋权势,并且心有大志的韩琦,为什么的辞官呢,特别是在仁宗都已经挽留的前提下,依然要上辞官折,原因很简单,北宋目前的状况已经非常的恶化,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了。
北宋从学习定海军,派遣人员,虽然吃了大亏,可是定海军还是会给出好几年管理费,这可是数以亿计的财富,加上定海军,按照约定的,支援的工厂,让北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财政收入节节攀升,到了庆历20年,甚至超过了5亿贯,是十多年前的20倍以上,可是偏偏,还是出了问题了,还是大问题,无可挽回的。
这个巨大的问题,实际上,是5年前开始出现的,当时的韩琦就非常的重视,可是折腾了5年的时间了,也想过一些方法,可是大部分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到现在,越来越恶化了,所有的办法都是徒劳的。
北宋各方面的情况发展的很好,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个问题,而且是无法挽回,这个问题很简单,财政问题,而且是财政上面,非常严重的问题。
北宋的财政增长,在最初的时候,非常的大,可能两三年的时间,就会翻一倍,可是伴随着一切的平稳,北宋的增幅,逐步的开始降低,在经过了红利高发期之后,在财政收入上升到4.8亿之后,基本上,都保证每年5%左右的增速。
也就是说,每年提升2400万贯,甚至后期福利叠加,比如说,现在,快6亿样子,平均每年增长,在3000万贯左右,这个数量不少了,差不都是庆历4年左右,全年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