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确立了所有军政事务以内阁决议为准,内阁正式成为庆泰朝最高权力机构。
这次的数方势力握手言和,让庆泰朝迅速摆脱了内耗,进入了快速的恢复时期。
九府所辖各县,被迅速纳入朝廷统治之下。
百姓开始慢慢安定下来,人心开始凝聚。
可吴争绝没有想到,庆泰朝面临的第一件大事,不是来自江北清廷的威胁,而是南面隆武朝的求援。
黄道周来了。
就在吴争安排妥当应天府事宜,准备返回杭州处置张名振及他麾下将士来投问题时,南边隆武朝举足轻重的人物,时任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黄道周来了。
这可是隆武朝文臣第一人啊,说他是首辅亦不为过。
如此份量人物,亲自出使,那就说明隆武朝已经异常危急。
庆泰朝文武甚至来不及发泄当日互斩来使的怨恨,短短三日间,第三次大朝会开始了。
与前两次大朝不同,这次大朝的气氛变得非常压抑。
能站立在朝堂之上的,哪个都不是傻子,隆武朝一旦覆没的后果,每个人心里都清楚。
但心里清楚是一回事,怎么做,是另一回事。
总有人想着以一己之私,枉顾时局。
而这样的人,绝不在少数,哪怕所谓的清流中,也不乏这种人。
黄道周,福建人,天启二年进士,历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
明亡之后,在隆武朝一举登顶,兼任两部尚书。
这种火箭般的破格提拔,在这几年乱世之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黄道周之成名,还得时任科道言官,为钱龙锡辩冤、反对杨嗣昌议和直谏皇帝说起。
已过不惑之年的黄道周,深受其师袁可立(万历年间的著名诤臣,因直言进谏被万历皇帝先是镌三级,再贬再谏,后被罢官回籍二十六年)的影响。
当时袁崇焕案发,众多官员被牵连追究责任,原大学士钱龙锡亦牵连论死。
事发,举朝无敢出一言者。
唯黄道周激于义愤,中夜草疏,排闼叩阍,为钱龙锡辩冤。
奏疏中直指崇祯帝的过失,“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
崇祯帝见之大怒,“以诋毁曲庇”,着令其回奏。
黄道周再上疏辩解,表明自己区区寸心,“为国体、边计、士气、人心留此一段实话”。
他此次抗疏“几坐重典”,被降三级调用。
但也因他据理争辩,钱龙锡方得不死。
黄道周由此以诤出名。
--
第四百零七章黄道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