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五百三十四章 斗争激烈(下)</h1>
朝会开始不到半个时辰便解决了军资监察问题,赵佶在严惩了梁方平,又随即下旨,任命相国白时为河北宣抚使,暂代梁方平之职,查清河北军资案的其他问题。
议题很快便转到了北伐之,这才是今天朝会的重点,北伐实际已经是第二次讨论,在一次的北伐讨论,正是李延庆以‘北伐背盟’为理由,建议先废除檀渊之盟才能讨论北伐,使朝会没有达成北伐的决定。
而今天的北伐朝会却笼罩在河北备战造假的阴影之,想达成一致意见已经是不可能了,看哪一派能占据风。
范致虚当仁不让,开了头炮,他率先启奏道:“陛下,关于北伐,微臣和很多大臣都有交流,我们一致认为,大宋在经历连续数年的宋夏战争和剿匪战争后,国力已经很难支撑我们再打一场大规模战役,尤其发生了严重的河北战备事件,以我们目前的战备去北伐,可以说毫无胜算,大家都一致希望朝廷暂停北伐计划,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放在民生,降低税赋,取消当十大钱,尤其要恢复京东两路以及两浙路的民生。”
说到这,他又将联名信呈,“这是一百三十三名朝官的联名信,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北伐。”
一名宦官前将联名信呈给了赵佶,赵佶看了看联名信,脸色顿时变得格外难看,他知道范致虚联系很多大臣反对北伐,却没想到范致虚居然弄出了联名信。
自古以来,书面表达都要口头表达正式、严肃得多,尤其想联名信这种性质几乎等同于最后通牒,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杀伤力极大,但副作用也极大,
朝堂内鸦雀无声,隐隐只听见宣德楼外嘈杂的抗议声,以太学生为首的万人在高呼反对北伐。
这时,童贯站出来道:“关于北伐,微臣也希望阐述自己的观点,请陛下恩准!”
赵佶脸色很难看,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童贯便众人道:“大家反对北伐的心情我能力理解,这两年西夏战役,还有两场剿匪,耗费巨大,朝廷财力确实有点吃紧,但我要告诉各位,这是我们唯一能收回燕云十六州的良机,错过了这次机会,以后我们会面对更加强大的金国,想再收回燕云十六州不可能了,这个历史责任谁来承担,诸位怎么向子孙交代?”
童贯的话很有压制力,尤其拿出了‘取则得千载良机,舍则负历史责任’的道义,使得很多人都无法反驳。
这时,李延庆出列道:“陛下请容微臣说两句!”
赵佶也点了点头,“准奏!”
李延庆向童贯抱拳行一礼,“童太尉的想法固然很好,但前提是宋军大获全胜,将辽兵彻底击溃,可如果宋军无法击败辽军,却被辽军所败,燕云十六州还能收回吗?这个历史责任又该谁来承担?”
童贯心大怒,李延庆这个混蛋竟然敢在朝堂反驳自己,简直吃了熊心豹子胆了,他怒视李延庆道:“尚未战先示弱,若是在军营,我非将尔枭首示众不可!”
“可惜这里不是军营,是天子的大庆殿,轮不到你对御史发威!”李延庆毫不示弱,也针锋相对硬顶。
赵佶也有一点对童贯不满,他轻轻咳嗽一声,“童爱卿,大家都是为朕分忧的朝臣,不要带个人情绪。”
童贯也知道自己失态,连忙道:“微臣知错!”
赵佶又对李延庆道:“李御史请继续说下去!”
李延庆又继续道:“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者也,死生之地,存亡之理,不可不察也!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两国交战打的是国力,河北战备堪忧,朝廷国库空虚,东南剿匪未定,何以支撑数十大军劳师远征?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童太尉带兵二十年,难道连这点意识都没有吗?”
这时,种师道也出列道:“老臣也支持李御史之言,宋军背盟北伐,辽军以灭国之忧,道义之愤,背水一战,势必战力更盛,所谓哀军难胜也,况且耶律大石以及萧幹手尚有精兵十万,宋军北伐,胜负未可知,形势绝不会象童太尉所期待的那样,辽军望风而逃,宋军势如破竹,我们不可不慎。”
钟师道五十年的从军生涯,在军资格之老,只有曹评能肩,连他都表达此战难胜,更没有人支持应和童贯了,这时,御史丞王安、左右谏议大夫王珅和张啸也纷纷表态反对北伐。
赵佶心失望之极,他又看了看御案的联名反对信,再也忍无可忍,愤然起身,“退朝!”
说完,赵佶便拂袖而走,朝数百大臣皆面面相觑,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天子的愤怒,不过有一点是肯定了,天子心再不满,也将不得不接受百官的反对意见。
这时,太子赵桓心却十分激动,他这次虽然一言不发,但他谁都紧张,眼看反对北伐在朝堂辩论大获全胜,他心怎么能不欣喜若狂,他深深看了一眼李延庆和范致虚,便起身从另一个侧面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