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刘芳带着孩子,坐在田埂边,看刘家人砍甘蔗。这边适合种甘蔗,家家户户都种有,那玩意儿,很容易发。
二月份里,埋一节带牙口的甘蔗,一般都选的甘蔗上面的部分,等到十月,甘蔗就熟了。甘蔗可算得上是个好东西,甜着呢,可以用来熬红糖。
红糖是个补身子的好物,在景县,一斤红糖要三十文,而在江安镇,一斤红糖十文钱,很便宜,不过村里人很少去买。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只要自家地里能种出来,他们就能加工,农家自己熬得土红糖,一斤卖六七文也是有的,总的看来,生活在江安镇这边,要比生活在景县容易,地里的作物肯长着呢,多出点力气,混个肚饱还是没问题。
就拿永金媳妇赵文娘的哥哥赵刚来说,早先来的时候,因着没钱,只修了三间泥砖草房,借刘家的牛开了几亩荒地。
可这才几年,人家青砖房子都建了,牛也买了,水田也买了,算是流水村一等一的小伙了,到底是秀才家的孩子,脑瓜子就是好使。
对于赵刚的发财,刘芳没有任何意思,人家肯吃那个苦,肯卖力,肯琢磨,又识字,会跟人打交道,不该人家发财,该谁发财,何必去嫉妒人家呢?
村里的青麻,一年能割四次,村里人也只用它纺麻线,织麻布,就没个人弄去作坊卖的,人家找了关系,跑的腿都瘦了,卖了钱,还带着村里人赚了钱。
甭管多少,好歹也是份收入吧,怎地还有人端起碗叫娘,放下碗骂爹的呢,所以啊,这人心,还真就要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
陶学文已经七个月大了,勉强能站一下下,不过她娘说不能让孩子久站,还是要多抱着,可孩子长大了,不愿意在屋里多待,就喜欢在外面,刘芳又不想抱儿子,累的手酸,因此多数时候是在娘家呆着的。
李春华心疼女儿,也心疼外孙,怕女儿累着,也怕外孙不舒服,多数时候,陶学文这孩子都是她带着的,就是她累了,老头子也乐意带,有了外孙,这老头子连他的木头都不常鼓捣了。
刘芳是生了个孩子,可看上去,陶学文不像她的儿子,倒像是侄子,除了喂奶的时候,娘俩呆在一起,平常刘芳很少抱孩子。
白天有刘家人帮着带,毕竟人多,一人抱一会儿,轮换下去,一天也快要结束了,晚上有田大力这个傻爹帮着带,也不用刘芳插手,连尿布都不用她洗,陶夏包了。
洗尿布,多难为情啊,陶学文的臭臭可臭了,为了答谢陶夏,刘芳给人做了一套棉布衣裳,还买了五根头绳,把陶夏高兴坏了,干起活来卖力得很。
陶夏当然高兴,那可是头绳呀,村里就只有几个女娃有,连她大姐都没有,她用头绳扎了头发,出去可把人羡慕坏了。
她娘就是偏心,这明明是小婶买给她的,还硬是从她这里要走了三根,给了大姐和小妹,平日里家里买的米糖,怎么没见到她们留给她一点呢?
金三娘两口子的这个偏心眼,简直没法治了,对比一下陶磊,陶春陶秋还算是亲生的,可陶夏却像是捡来的。
刘芳本意是看陶夏可怜,自家又缺个跑腿的人,才让陶夏来自家吃饭的,可现在呐,有点弄巧成拙,金三娘看着她对陶夏不错,对陶夏的关心就越发少了,偏心眼的越发偏心眼,好在陶夏这孩子不错,虽然埋怨大嫂两口子,但也没恨上他们。
要知道刘芳这么想,金三娘肯定大喊冤枉。虽然比不上陶春和陶磊对她的意义,但陶夏也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哪有不疼的道理。
只是家里事情又多,孩子也多,还有个小的要照顾,她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看孩子的心理。
陶夏吃住都在小叔子家,弟媳又是个好吃的,平日里伙食比她家过节都吃的好,一年陶夏还有两套麻布衣裳穿,弟媳还教刺绣的手艺,这日子过得不比陶春陶秋好?
都是她的孩子,陶春和陶秋一年还不能有两套衣服呢,咋样也不能差这么多吧,她不得多关心关心
分卷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