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疏桐的脑子一直清醒,被老丈人骂了一通就更清醒了。
他在考场上这么写,也是在经历过末世之后,目睹太平日子下还有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物伤其类罢了。
在封建时代,许多的读书人千里做官只为钱。或者一开始有些风骨的,最后也难保不被官场的风气同化了。
就算有一项制度的出发是为百姓好,但是在有心人故意钻漏洞的情况下,往往会成为一把指向百姓的利剑。
历史上失败的变法往往有这原因在内。
赵疏桐分析到这里,脑中一个清明,他知道岳父为什么骂他那么狠了。
岳父大概是以为他上赶着寻死想变法呢吧。但他还真没这个想法。历史上变法者,无论失败成功,大都不得善终,他不想为家人招惹这些麻烦。失去了再拥有的东西,即使他一开始还能理智看待。但这么长时间的温水煮青蛙,让赵疏桐不敢拿自己的亲人冒险。
再者,如今这个时代,百姓连肚子都吃不饱,从上边改革,其实不如从下由上地慢慢改良,等到全大齐人都生活富足了,或许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就会逐渐产生推动它前进的力量了。
时代的前进,靠伟人,但也靠人民群众。
赵疏桐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个卓越的眼光能引领社会变革,他前世不是学政治的也不是学哲学的更不是学社会学的。初入官场,他还要学的有很多,能为百姓做的就是多找些粮食来帮助他们填饱肚子,利用异能多多改善这个时代的粮食作物,也算是穿越一场回馈给此方天地的一点善意。
赵疏桐如此想,发现他因为科举而懈怠的异能一夜之间由一级升到了两级。
三天后,贡士进宫听取名次。
大部分的人名次变化都不大,裴晗因为好相貌被点为了探花郎,游街的时候被扔了不少荷包锦囊,让曹氏酸了好几天。谢启从三十八进为三十五,赵疏桐理所应当地退了三十个名次,从第四十五变为第七十五,好在还在二甲行列。
琼林宴上,宴饮正酣时,皇帝点了赵疏桐的名字。
“赵疏桐赵进士可在。”
“微臣在。”赵疏桐从容地从座位上站起,朝皇帝行礼。
“朕听闻赵进士善于发现良种,红薯就是赵进士发现的。赵进士入了庙堂之后,更要多多为百姓思虑,帮助百姓解决饥馑困厄。”皇帝勉励赵疏桐。
“微臣遵旨”
皇上亲自点名,赵疏桐尽管名次不高,但还是在这批新科进士中出尽了风头,不少人看向他的目光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