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533章 不见枯枝培土时(下)</h1>
且不谈刘玄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意欲何为,正旦之后、春耕期间,江夏却是忽然又爆出一件匪夷所思的大事。
却说正旦之后,天子正式任命安南将军刘表为太尉领尚书事,而刘表也欣然接受,其人就在江夏西陵城内接受了太尉一职,并准备代替天子进行本年的春日祭祀。
但与此同时,本该渡江回到豫章的刘备却忽然单骑(船)西行,进入南郡,利用刘表停驻江夏的间隙以荆州牧的身份接管了南郡。
南郡文武,以蒯氏、蔡氏为首,选择了不抵抗甚至默认的方式接受了刘备的到来,并开始按照这位刘荆州的要求将粮草、军械、兵马纷纷交出,并聚拢于襄阳城,然后纷纷抽身事外。
至于刘景升,其人据说一开始还曾试图折返,却被阻拦在了沙羡江口,不得已发表了一番声明,大概便是他也懂得刘玄德的志气,所以干脆江湖路远,有缘再见。
旋即,其人请正在江夏的清河名士崔琰代为转达南郡方向后,干脆回到江夏西陵,不再理会襄阳。
而似乎是早有准备,刘景升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也都纷纷平安来到江夏,反倒是其人继室蔡夫人没有离开南郡的意思。
消息传出,天下人一开始自然是觉得惊异和难以理解,但很快也就释然了。毕竟,江夏那边已经算是末世了,越是末世,妖孽便频出,怪事也都寻常,蜀地那边可以那么荒唐,荆州自然也可以这么怪异。
谁瞧不起谁啊?
实际上,到了建安八年的春耕时分,天下普遍性认为,恐怕年内燕公便要真正的一统四海,以燕覆汉了……而若真是那样,那以讨董开始算起,无论怎么算,公孙文琪这扫荡天下的时间恐怕都不会超过十年。
十年而据有天下,已经远远越过了光武,可以与汉高祖相提并论了。
当然了,真正懂行的人却会对这个结论不以为然,因为汉高祖匆匆一统,连异性诸侯、外戚与内部功臣都来不及清理,便撒手而去,而燕公的基业明显比那位更加稳妥一些……这才是真正的匪夷所思。
可与此同时,只有少数人才真正明白,燕公这是在汉室权威彻底崩塌前便已经完成了班底的构筑,并拥有了起家的核心根据地与军队,乃至于巨大的财力物力……当然了,这也是时势使然,讨董之前,谁也不能说彼时的卫将军不是个大汉忠良吧?谁也不能说彼时他在河北的威望与大汉体制内的军事号召力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吧?他总不可能彼时便处心积虑,想着建他的燕,覆刘氏的汉吧?
灵帝活过来,都没脸这么说的!
“倒也未必。”春日匆匆,渐渐转暖的铜雀台内阁中,坐在主位上的公孙珣若有所思。“玄德未必就是耍诡计才得了南郡……”
“臣也以为如此。”立在最前面的贾诩几乎是脱口接道。“南郡名城极多,最北面的襄阳城,最南的江陵城,东南的华容城,西南的夷陵城……这几座城每个都能据守相持,但却无一反抗,难道刘表在荆州多年,竟然一点心腹都无?何况他的长子已经成年,侄子刘磐更是军中宿将呢?这恐怕是刘景升见大势已去,心中早有退意,而刘玄德却是个百折不挠的英雄,故与极度抵触殿下的南郡世族一拍即合,试图最后一搏……大家心照不宣而已。”
“那文和觉得玄德此举依然算是英雄之举吗?”公孙珣闻言忽然一叹。
内阁中陡然一静,而别人倒也罢了,被直接问到的贾文和却不得不言:“刘玄德此时尚有余勇,并能全力一搏,如何不能称英雄?且……”
“且?”
“且其人如今姿态,俨然有汇集所有各方残部集中一战的姿态,届时成则东南半壁,力转回天,败则一并皆休,而江汉一带那些殿下早就想铲除的势力也会如鱼肉入锅釜一般,任殿下施为了……想之前他主动交割两淮之事,其实也有隐隐助力殿下,让殿下少几分麻烦的意思。”贾诩的言语倒是让内阁中其余几位一时若有所思。“依臣看,之前反倒罢了,唯独官渡之战以后,刘玄德行为之中隐隐有几分大局磊落之意,格局反而高了不少。”
“是啊。”公孙珣缓缓颔首,一时居然有些黯然之意。“其实两淮之事以后,孤便有些察觉了,走到河东以后便已经有所猜度……那时候孤便想,玄德有今日之难,何尝不是孤当**迫的呢?若当日在卢师门下疏远一二,以其人的枭雄姿态,或许早就在中原大战中亲自上场,与孤一决生死了,彼时或今日身死族灭,两不相干,何论其他?而若当日孤在孟津稍微严厉一些,他说不得便也在今日阁中了。说到底,都是孤年轻时魄力不足,才让他一个不逊于曹孟德的世之枭雄,落得今日之难。”
此言既出,阁中不少人皆有些黯然之意,毕竟韩当、娄圭、王修,乃至于审配等人多与刘备相识日久,而此时在前线总揽中原大局与之对峙的吕范更算是刘玄德师兄,刘玄德也算是其人的媒人……甚至最最前线的汝南太守牵招,干脆是刘备少年时的刎颈之交。至于刘玄德麾下的首席大将张飞,也与公孙珣麾下诸多人物有袍泽之情。
但怎么说呢?
既然刘备走上争雄之路,也没什么可多说的。而刘备也好,张飞、简雍也罢,依照三人的游侠作风,也恐怕都没将自己的生死放在眼里……毕竟,虽说此战成败如何如何,可问题在于成的可能性多大?败的可能性又多大呢?
这里面的意味不免让人感慨!
而一念至此,一群故人不由愈发黯然起来,便是董昭都连连叹气。
“事已至此不必多想。”公孙珣似乎早有想法,居然第一个回过神来,复又在座中平静言道。“只能说既然玄德如此大气,咱们也不能枉费了他的一番心意……”
内阁中诸位相国,外加董昭、王象以及诸多义从、文书俱皆凛然,肃容相对。
“此战不可避免,孤有意尽发徐州、益州降将降卒,兼凉州兵马以作应对。”公孙珣稍微一顿,便说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如何?”
贾诩以下,内阁中的几位相国全都面色不变,似乎早就有所预料。
话说,公孙珣的意思其实很明显,既然战事不可避免,那不如就让某些因为各种缘故而残存下来的地方顽固势力来为这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事付账……而且平心而论,这些地方势力恐怕也愿意为了将来能够在燕国立足去打这一场仗。
一仗了结,尽量消除了地方势力,邺下能够满意,这些人也能坦然立足,何乐而不为呢?
没错,公孙珣口中的这三个地方,正是地方性残余势力最顽固的三个地方。
譬如凉州,凉州还是历史遗留问题……韩马二人的降服导致了下面的豪强军头一起倒戈,而偏偏彼时公孙珣正在筹划中原决战,所以对凉州和初入手的汉中不免要以稳定为主。这就导致了很多具有军事实力的大家族依然在陇上地区普遍存在。
还有徐州,此地虽然是官渡大战中收回的地区,却因为关羽的神奇偷袭使得彼处近乎于整郡整县的选择了降服,所以相较于两淮地区有序撤离和中原腹地血战后的‘干净’,徐州大户不免有些因祸得福的意味。
益州更不用说了,三个月吞下益州的好处不言自明,但坏处也不言自明。
其实,身为一个政治领袖,必要的阴暗心态是不可或缺的,而公孙珣本意中也隐隐有将后凉州、益州这两处地方势力相互消耗在蜀道上的阴暗心思,没成想却被徐元直一把剑给毁了全盘谋划。
事到如今,借着刘备之手继续施为,似乎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不是不行,邺下诸军功劳也足够了,而三州降士也有立功自新之意,他们自然甘愿上阵。”虽然没有意见,但审配还是忍不住正色提醒了一句。“但关键在于能否确保战事无虞?无论如何,战事成败才是第一位的……”
“应该足够了。”贾诩低眉相对,若有所思。“凉州那些豪族打仗总是可堪一用的,而益州、徐州的人力物力更是充足。且这一战,我军胜机实在是太多了。”
其余诸臣纷纷颔首……这是当然的。
“即便如此,也要万全。”公孙珣俨然心中也早有计划和想法。“除了三州兵马外,孤准备亲自往洛阳坐镇,都督司州兵马和邺下张辽、高顺二部,并以徐晃部和黄忠部前出鲁阳,以作中继。如此,即便前线有失,孤也可以直接向前,继续维持攻势。”
这句话里面的信息量不多,却极重,但出乎意料,包括审配在内,诸相国竟然无一人吭声,而董昭一时惊愕,却又立即恢复如常。
“还有臧霸部。”
隔了半晌,竟然是素来对军国事很少插嘴的王修打破了沉默,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之前曹氏、夏侯氏、丁氏、李氏等中原诸族迁移洛阳、邺下时,臧宣高也主动提议迁移,但考虑到徐州初定,还遭了涝灾,便让琅琊诸部继续留在彼处……是不是可以趁机让他们移屯洛阳或鲁阳,等秋后就正式迁移到洛中?”
“可以。”公孙珣即刻颔首。“臧宣高是个将才,关键时刻也没有犯糊涂,应该给他个好结果,就如叔治所言好了,让其部不必去襄阳当面了,往屯鲁阳便可……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