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拜服(1 / 2)

<h1>第572章 拜服</h1>

听到殿外传来的杜睿的声音,原本已经十分虚弱,随时都要昏迷的李承乾突然挣扎着要坐起来,但是已经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身体如何还能支撑得住,挣扎了一阵,还是瘫倒在了床上。

这时杜睿已经走了进来,依然是盔明甲亮,丝毫都不想刚刚平定了一场叛乱的样子,见着李承乾,杜睿的眼眶也是一阵酸涩,千年征伐大食归来的时候,李承乾的身体还十分康健,两人还曾在太极殿内饮宴欢庆,可是这才过了多久,李承乾居然变成了这个样子。

一想到,两人少年之时的情形,杜睿的心中也是百感交集,紧走两步上前,拜服于地,道:“臣杜睿来迟,让圣上受惊了!”

李承乾看着杜睿,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这些天他一直都在担心,担心他支撑不住,等不到杜睿回来,要是那样的话,大唐会怎样,他也不知道,虽然那个时候他已经不在了,但是身为大唐帝国的君主,他如何能放心得下。

还好,还好!

杜睿总算是回来了,他还来得及见杜睿一面,将大事当面向杜睿交托一番,这是为公,为私,李承乾也十分渴望能在驾崩之前,和杜睿见一面,两人相交多年,引为挚友,李承乾曾以为他能和杜睿做一辈子的朋友。

但是他们的友情最终还是没能战胜帝王之位对一个人的影响,当李承乾意识到,他首先是大唐皇帝,然后才是李承乾的时候,对杜睿也生出了几分猜忌,随着这份猜忌不断的被放大,他们之间的友情被无情的击碎了。

这让李承乾感到悲伤,作为一个皇帝,他是个孤家寡人,他强迫自己不能相信任何人,包括他最好的朋友。

如今他就要走了,去另一个世界,除了大唐江山社稷之外,如果还有什么羁绊着他的话,那就只剩下和杜睿的兄弟之情了。

“承明!”李承乾朝杜睿伸出了手,笑着,这一次不是勉强的笑着,而是发自内心的,“起来!快起来!”

杜睿看着李承乾的样子,再也忍不住,人到中年的他,不禁眼泪纵横,膝行几步,到了李承乾的榻前,一把攥住了李承乾的手,泣道:“圣上!臣来迟了!”

杜睿只是看一眼,就知道,李承乾所中的毒,尽管汝南公主已经尽力压制住了,但是毒素已经进入了他的心脉,这个时候,纵然是大罗神仙,也没有办法了。

杜睿的心里对李承乾有怨恨吗?

当然是有的!

杜睿不是草木之人,他也会生气,他也会怨恨,他一心一意想要为李家皇室,打造一个盛世王朝,却屡遭猜忌,在贞观朝,在永徽朝,他几上几下,始终都得不到真真正正的信任,他岂能没有怨恨。

但是如果说他恨李承乾吗?

杜睿的心告诉他,他并不恨李承乾,他恨得只是大唐皇帝,他如果处在李承乾那个位置的话,恐怕也会作出同样的事情,一张皇位,天下多少人梦想着能够坐上去,李承乾坐上了,却突然发现有人对他的皇位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而且这个人的能力远远在他之上,他岂能不担心,岂能不猜忌。

杜睿也想到了两人初识的情形,那个时候,杜睿完全是出于一众同情心,才选择对李承乾予以帮助的。

杜睿来自后世,熟知历史,对李承乾在历史上的遭遇,颇为同情,李承乾原本是个天之骄子,他幼年之时便被册封为恒山王,不久降为中山郡王。

武德九年,太宗玄武门之变后即位,十月便立嫡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一直到贞观十七年被废,贞观十九年死于黔州。

三岁封王,八岁太子,二十五岁废,二十七岁卒,历史上的李承乾,一生当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都在做全天下最尊贵的储君。

历史上李承乾的一生是最幸运的,也是最悲剧的。

幸运的是,他出生于开国盛世,他出生前一年,他的父亲和爷爷成功起兵进入长安,李渊自封唐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出生后三个月,他爷爷登基称帝,李承乾没有经历乱世,是幸运之一。其次他有一个英明神武的父亲一一太宗皇帝。再次,他有一个贤良淑德的慈母一一长孙皇后,更重要的是,他的父皇母后感情很好。

无疑,可以生于这样一个家庭环境和历史时代,是任何一个人都愿意祈求的。

可是,为什么这么优质的土壤却没有孕育出参天大树,反而让李承乾被废,最终英年早逝呢?

历史上太宗皇帝曾有一句最有名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同样可以解释李承乾的命运,福兮祸所伏,杜睿始终都认为,历史上李承乾的悲剧很大的病源在他的父亲一一太宗皇帝。

为什么这么讲呢?

首先,是历史遗留问题,太宗皇帝的帝位得来玄武门之变,射兄杀弟。太宗皇帝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他的哥哥李建成是太子,嫡子长子的太子,还有个弟弟李元吉,他们三人是一母同胞。

也就是说,太宗皇帝杀了自己的拥有合法储君地位的亲哥哥,才当了皇帝。这件事是太宗一生第二大的阴影和伤痛,正因为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太宗皇帝的儿子们对于太子并没有应有的敬畏,反而认为太子之位可以争而得,可以经营而得。

所以才有魏王李泰和蜀王李恪处心积虑的给李承乾设套儿下绊儿,要让太宗皇帝废了他,改立自己。

而李泰和李恪是两个什么人呢?

李泰是太子的同母弟,文才出众。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文武全才,就连太宗皇帝自己都曾经评价过李恪英果类己。有这样两个人整天虎视眈眈的看着自己,任何人的精神也将收到极大的压力和刺激。

而太宗皇帝并没有吸取他父亲李渊的教训,避免儿子们自相残杀,太宗纵容了诸王的行为。有几个例子,太宗如果外出,让太子监国,让李泰随侍左右,太宗晚年立了李治之后,还对李恪作出了“英果类我”的评价。

上,态度暧昧;下,强敌环伺。

可以说,这种环境无论是太宗皇帝哪个儿子,在贞观初年做了太子,最终都免不了精神异常,走上被废弃的道路。

另外,对李承乾而言,最大的失误是结党。太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和皇帝一样,天下人都是他的党,再结私人小团体必然引起在位皇帝的猜疑。

太子如果要结党,第一要拉拢的人就是当朝皇帝,太子地位的废立决定权在帝王手里,所以,只要在皇帝面前表现出“孝”和“忠”来,皇帝认可了,那自然皇帝宠信的朝臣就认可了,那将来顺利继位又有何虑呢?

李泰结党很自然,他是“非太子”,是“太子”位的顺位继承人。历史上的李承乾自甘降到李泰的地位,也结私党,结果贞观后期,两派互相激烈争斗。对太宗皇帝而言,他们俩就都是敌人了。

因为都有势力团体可以威胁自己的皇帝帝位,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走老爹李渊的路,这还是从好的角度出发考虑。所以,太宗废了李承乾之后,谁都没立。立了不结党的李治,因为李治对他来说是最安全的,他不会允许任何人威胁自己的地位。

所以,承乾被废,是主客观两方面的悲剧!

杜睿前世读《新唐书》,对李承乾的遭遇,只能用实堪可怜来评价。他原本是不会走到那一步的,他是长孙皇后所生,是绝对的嫡长子,生下来即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从史书中对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年方八岁,就很机敏聪惠。解决、处理一些平凡小事,很识大体。”稍长几岁,太宗出巡,都放心的让他监国,代理国政。

到后来,人性中好玩乐的天性就暴露出来,但害怕父亲责怪,就隐藏自己的行迹。朝庭之上,说的都是忠孝之类的言辞。下朝后与一群年纪相仿的同龄人嬉戏娱乐。有老成持重的左右亲近之人加以劝谏,他则高坐引咎自责,非常善于机辩。提意见的人都回答不及。所以人人都以为他比较贤良。但之后每每老毛病重犯。一些宫内重臣常常规劝。太宗皇帝必定厚加赏赐金银。想磨砺太子内心。李承乾可能觉得这些人象嗡嗡叫的苍蝇,非常讨厌。总之被吵烦了。干脆叫人暗地加害他们。此时他同母生的弟弟李泰名声不错。皇帝很喜爱。而李承乾有足疾,走不动路,害怕被废,与李泰关系很差。

在困境之中,李承乾想到的不是改变自己,改变他在太宗皇帝心中的印象,而是选择了一个普通年轻人那样极端的方式,去对抗。

李承乾让奴婢上百人学习音乐,学习胡人的发式,剪彩绸做跳舞的衣裳。敲锣打鼓日夜不休。招集一些逃亡奴婢盗取牲畜,杀牛宰羊,召集身边人一起烹食。又学习突厥语言,喜爱他们的服饰。建立蒙古包,分建部落。使诸部牧羊,抽佩刀割肉来吃。自己装作死去的可汗,让众人哭泣,让马奔跑环护。突然又站起来说:“如果我有天下,将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难到不是快乐的事吗?”

左右亲随那些老成之辈以为他中邪,然后又听他说:“我做天子,当由着性子,有劝谏我的,我就杀他五百人,天下不就安定了吗?”

李承乾大概对那些错劝谏为名以诂名吊誉的老成之辈厌恶透顶。但他缺乏理智的天真的语言和行为马上又被人争相报给了皇帝,于是太子下场可想而知。

因为被一起“谋反”的人告密。太宗皇帝大怒,采取措施,将他流放边远之地。废为庶人,迁居黔州。

贞观十九年,李承乾于忧愤中去世,太宗皇帝也为他的悲惨身世而落泪,忧伤,好几天不上朝,以国公的身份安葬了他。

可见做明君难,做明君的太子尤难。

杜睿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对这个身份极度高贵,但最后却悲剧结场的曾经储君,印象十分深刻,于是杜睿查阅了关于他的一切史料与评论,细细阅觅后,于从前的同情惋惜之外,多了一丝悲愤。

李承乾出生时大唐王朝已经建立,以嫡长子的身份,他一出生就是秦王世子,被祖父李渊赐名“承乾”,也许里面有承袭大唐乾坤的意思,到了他父亲太宗皇帝继位,八岁的他毫无异议的被封为皇太子,唐书记载承乾自幼聪慧伶俐,一直很得父母喜爱看好,及冠后却逐渐变得好玩不务正业然后逐渐失宠,后来准备谋反结果泄露,最后被流放,于两年后死于流放地,享年二十七岁。

不了解内情的也许会以和史书上一样的以一句“承乾悖逆”概括整个事件,但是凡事都内外结合,史家们把责任全推给李承乾是行不通的,史书的如此评价只不过是看他失败,然后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罢了,他父亲弑兄逼父,登上皇位,然而又有几个人敢说他的不是,史书只不过是胜利者书写的产物而已,假如他成功了,当然,有一个如此强大的父亲,他想胜太难了,所以只能说假如他成功了,李承乾自然也可以像他的父亲一样,尽其在史书在美化自己,要知道他父亲首创了皇帝可以参阅史书。

他出生便是承字辈、嫡长子,地位超然,封为太子后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母亲后位稳定,父亲也对他一直不错,就在他谋反泄露的前一年还在劝他,就在他被流放前还专门去看他,再立太子时还反复考虑他的安危。

同样,而对李佑的谋反,太宗皇帝直接赐一杯毒酒了事,一系列的事表明了父亲对他的看重,这也难怪,封建环境下,一般父母都会比较看重长子与幼子。

其实杜睿觉得去解释这样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堕落不是太难的,从八岁被封为太子后,李纲、孔颖达、于志宁、张玄素等一些文人儒士就走进了他的生活,学习就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所有,开始可能还好,时间长了难免会生厌,加上他还只是个孩子,人的童年和少年都会有好玩的天性,他渐渐的开始好玩,他严格的父亲就开始训斥、不满与失落。

于是让一直想夺嫡的李泰有了机会,流言蜚语也就越来越多,接着他脚跛了、一直支持他继承皇位的母亲又病逝了,而李承乾却在与父亲太宗皇帝对抗,长久不得改善的父子关系使他开始为自己将来做打算,于是产生了宫变的想法。

换位思考,加入父亲总是对你很严、对你喜爱的一切爱好给予磨灭,你自然而然生恨,从而选择与父亲对抗,所以李承乾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前世杜睿在了解了李承乾之后,便想过,假设如果大唐由李承乾继承大统下去,那人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如果李承乾登基为帝的话,自然也就没有李隆基什么事儿了,没有了李隆基,自然也就没有了安史之乱,大唐之所以衰败,根由都是在于一切在安史之乱,一个强盛的王朝戛然而止,大唐迅速滑向衰落。

如果没有李隆基,大唐会有安史之乱吗?

如果大唐由李承乾继承下去,会不会更加强盛?

之所以李承乾没有继承帝位,之所以之后的大唐政权持续动荡,短短盛世之后就走向衰落,杜睿认为太宗皇帝要担负很大的责任。这些,都和这一位天可汗有关。

这一位天可汗逼父弑兄,为他的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榜样。

玄武门前,太宗皇帝拿起了屠刀,挥向了李建成、李元吉,他们的直系亲属,也一一被诛灭。李渊丧子丧孙,大恸之下不得不让位。虽然太宗皇帝雄才伟略,比他的兄弟更具才能。但是,他为后世树立的影响就是:太子是什么?太子就是用来推翻的。

从太宗皇帝登基开始一直到安史之乱,大唐的藩王造反、兄弟阋墙、女子夺权可谓层出不穷,政权动荡不安。

太宗皇帝刚即位不久,其他分封到全国各地的李渊的其他儿子们就纷纷扯旗造反。花了四五年时间安定下去了,结果又开始了夺嫡之争。这场夺嫡之争又把其他幸存的藩王、从龙功臣们牵连进去,可谓好大手笔,人头滚滚啊。

到太宗皇帝去世时,李姓藩王幸免于难的仅十剩四五。李治之前,有李承乾、李泰、李恪、李佑、李元景、李元昌之乱,李治之后就被武后篡位,武皇死后,皇权好不容易归于李显,李显这个窝囊废却被老婆女儿谋杀了。

最新小说: 末世武帝 问情[NPH/修仙] 万万没想到这样就满级了 镇魂街之外挂人生 [重生末世]第一夫人 我的老婆是大领主 斗罗之二哈也疯狂 华娱大佬刷副本 我有一座军火库 从*界开始掌控洪荒
本站公告:点击获取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