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113章 意外来客</h1>
“好!”
杜睿闻言大喜,赞了一声好,起身对着三人一拱手道:“三位既然有次决心,杜睿人言轻微,也要斗胆代这大唐的天下万民,向三位义士,道一声谢!多谢诸位高义!”
杜睿说完便对着三人躬身一礼!
为首的冯茗见状忙将杜睿扶起,道:“少爷这是哪里话,当年小人穷苦无依,求告无门,若不是少爷收留,小人一家皆死,少爷便是冯茗的主人,我等既然将身家性命都交给了少爷,只是区区出海走一遭,又有何难,哪里当得起少爷称谢,少爷万不可如此,没得折杀了小人。”
或许此时这三人还不知道此行的意义,便是说成关乎着社稷江山,也当真不为过,杜睿之所以执意要遣人出海远行,所谓不是别的,就是为了要避免中国历朝历代都成出现过的一种现象一一土地兼并!
所谓的土地兼并,就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的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大地主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就只能采用各种卑劣手段,尤其是灾年,地主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变卖自己的土地和房产,最终沦为佃农。
土地兼并的现象往往在一个朝代的后期表现尤为突出,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
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封建中央政权的软弱,则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历代调整治理土地兼并的法令也不少,其目的就是为了要限制土地兼并,确保自耕农利益,限制大地主利益,以维系封建统治,保证国家稳定的财政收入。较为著名的有: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草拟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人丁入亩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只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对于根治土地兼并这一顽疾,却很难做到治标又治本。
此时也是一样,虽然目前大唐国力日渐鼎盛,百姓生活安泰,至少能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大唐的土地毕竟就这么多,总有不够用的一天,均田制总会变得不符合现实,而脑筋死板的朝中大臣又一个个的习惯了墨守成规,就好像历朝历代很多试图变法却遭遇阻力时一样,总会有一大帮人出来,高喊着:祖宗之法不可变!变则有碍社稷根本。
一旦真的到了那一天的话,土地兼并的现象肯定会再次发生,唐末的黄巢起义不就是因为土地兼并的原因吗?不然的话何以黄巢登高一呼,便应着无数。
而杜睿要解决这一现象,他想到的办法就是转移人们的视线,将矛盾转移到大唐本土之外的地方去,让那些占据了更多资本,财富的大官僚,大地主们看到更大的利益,刺激他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土地上,说白了就是用实打实的财富,来勾起人们的欲望,让人们的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
到了那个时候,便是土地兼并的现象再次发生,那些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也不再只有沦为佃农这一条路可以走,能得到更多的选择。
杜睿既然生在了这个朝代,他所想的便是如何能够让这大唐的辉煌,当真千秋万代的传下去,虽然后世之事和杜睿无关,他纵然是重生了,也不可能拥有无尽的生命,但是“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毕竟不是杜睿的性格,能谋一时,杜睿便想着要谋万世了。
毫无疑问,此时节大唐绝对是站在世界顶峰的,既然如此,为何不能让大唐处在顶峰的时间长久下去,避免今后的契丹,女真,蒙古,满人,英夷,倭寇奴役华夏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