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12.海运援广管</h1>
其余三位宰相思量了番,觉得高岳的这个方案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对于陆贽来说,他最反感的就是皇帝宣索和节度使进奉,败坏国库,现在岭南每年五十万贯的进奉,被杜佑留用为平叛军费,这属于公事开支,他不会有意见;对于杜黄裳来说,杜佑平叛成功了,体现他战前决策的正确,若杜佑战事不利,好啊,和他也没有关系,反正不用他负责。
贾耽呢,和自己更没关系。
总之,高岳担起这个责任来。
这时高岳又开口:“如无异议,明日即宣牓子,在延英问对上将其定下来。”
其实高岳心中清楚,宰相制度大抵的规律是这样的:
如果遇到唐太宗这样英明神武、乾坤独断的皇帝,可能会出现群相制,即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参预机务之类的英杰很多,太宗皇帝博采众长,人尽其用,很难偏听则暗,军政大事绝不会有所壅塞;
如果遇到暗弱昏庸,或不思进取的皇帝,如晚年的玄宗皇帝,一旦对政务懈怠,凡事依赖宰相处理,必然出现相权的膨胀,然后便是首席宰相专横独断,其他宰相不过伴食的景象,如李林甫、杨国忠。
当然大部分皇帝都是凡人,谈不上多优秀,却也谈不上多无能,比如(删去)......宰相班子可能长期是三四人的规模,不过这些人的均势也不可能保持很久,其中总有一位,因做事有魄力、说话好听、能协调好各部门关系,当然最难得的是极受皇帝信任的,会脱颖而出、“独秉国钧”,其他的便会成为辅助甚至备位的角色,不过这种宰相和李林甫、杨国忠还是有区别的,他们大多能和君主相能相得,把国政处理得很好,如本位面的唐宪宗与杜黄裳、裴度,又如唐武宗和李德裕。
现在的皇帝李适,根本达不到太宗的境界,所以群相荟萃的景象是不可能重现,只可能是第二种或第三种景象,对我高岳来说,我如此正直而有操行,自然走第三条道路,才最符合实际。
随即高岳又说,朝廷虽不派客军,但对岭南方面还是应当有所支持,待到今年两税收取后,拨取三十万石米,十万段布帛,外加一千五百挺神雷铳、二十位虎踞炮、两门大铜炮及相应弹丸、雷药等,送至于广州番禺处。
“如何行得?”贾耽发出疑问。
现在陆路去岭南太艰难,而水路灵渠早已荒败不堪,走海路倒是可行,然则我唐的海域,早被河朔、淄青所阻绝,本来走扬子江出海也可,但鄂岳到宣润间的江段也被肆虐的江贼所断。
“无妨,宣歙、浙西、浙东三地本身储备的粮食布帛就很多,支援广州的物资就地集中到扬州港出海,至于神雷铳打造和神雷药的炼制,则集中在兴元利州、城固,银州芦葭,庆州大昌原这三地炮铳局操办,数量齐备后,齐聚京师,自东渭桥转运院发,逆漕运道路,至扬州。扬州乃漕运(汴水、淮水)、江运(扬子江)和海运的枢纽地带,炮铳弹药会聚在此后,同样扬帆出海,过浙东明州及福建停靠,再抵广州即可。”
这时三位宰相点头,看来蛮乱这个问题,基本上就如此办理好了。
随即是与西蕃的议和,高岳的方案,和当初在紫宸便殿中和皇帝密议时没有丝毫差别,下面走个程序就行。
现在河陇光复,安西北庭也重新连通和京师的联系,暂且已无必要再持续和西蕃打下去,重心应转移到在新光复地区的营田、驻军、理政方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