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124章 仁义之师</h1>
通过几乎免费的方式,高峰总算是把酒送出去了。看着俩人愉快地拉酒离开,没多久一个曼妙的身姿也跟了出去,高峰知道大事即成,他又回到了训练场。
时近傍晚,工人们正收拾东西准备收工,保家军也列队集合欲回军营。
军营设在庄园的前院,高峰从中整出一间厢房作为他们的宿舍,这样既便于集中管理,又便于对他们实施掌控。
看人要撤,高峰拦住保家军,准备作一场战斗动员。
他很清楚自己手里的这帮人,虽然经过训练有些起色,但没经历过战斗,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别说战斗力了,就是面前躺着一个敌人让他们去杀,估计大多数人也会吓得哆嗦,这就是血与火考验过的人与普通人的区别。
站在一颗大石上,高峰讲道:“春秋时宋襄公乃五霸之一,他最讲究的就是‘仁义’二字,在一次宋军与楚军的战斗中,双方陈列在泓水河两岸。为了打败宋军,楚军开始渡泓水河,这时宋襄公的哥哥目夷说:‘楚军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到一半时消灭他们。’宋襄公却说道,‘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能趁人家渡河时攻打呢?’等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时,目夷又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还是说道:‘我们是仁义之师,怎能在人家列阵时攻打呢?’。直至楚军布好阵,双方开战时,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在这次战斗中被楚兵射伤了大腿,次年伤重而死。”
高峰娓娓道来,就算说的是史实,对那些没什么文化的军人来说也是新鲜的存在,他们听得入了迷。
高峰没有继续往下讲故事,而是对着众人问了一句:“你们知道宋襄公临死前说的是什么吗?”
“他一定对他的做法进行忏悔。”有人回应道。
“噢,那你说说他为什么要忏悔?”高峰跟着问了一句。
“因为他不听目夷的劝告打了败仗。”那人接着答道。
高峰看了他一眼,认出他叫陈虎,此人年龄不大,只有十七岁,训练场上倒很拼命。
高峰对陈虎点了点头,接着问道:“你可知道他为何不听目夷的劝告?”
“因为他号称仁义之师。”陈虎再次答道。
“仁义之师有何不可?宋襄公有何错处?他为何要忏悔?”高峰又问道。
“这—”陈虎不知道如何回答,其他人同样没有答案。
这些大老粗能理解到这种程度已经不错了,高峰自然对他们不报太高地期望。
他微微一笑道:“我先把宋襄公临死前说的话告诉大家,他说,我们是仁义之师,就算是宋国灭亡了,我们也要坚持仁义。在他死后,宋国果然一蹶不振,国力衰弱下去,直至最后被它国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