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二百五十四章 该硬时硬</h1>
盛庸最终没有能保住他的军队,建文二年四月,黄子澄奉命来到济南,宣读了朱允炆的圣旨,加封李景隆为天下兵马大都督,大明军队皆受其节制,同时授予他整兵权,凡不服调度者就地免职,李锦隆拜受了大都督印玺,他立刻下达了他作为大都督的一道命令,责令盛庸交出军权,盛庸无奈,只得黯然交给他最后的五万军。
紧接着,李景隆又下令郭英和吴杰两位都指挥使率军来山东汇合,当二十余万山西和陕西军来到山东后。李景隆便以挑选精兵为由,将两支筹队夺为己有,并重新任命了大将率领,两位都指挥被架空了,很快被任命了闲职,就这样,经过两个多月的整合,北伐大军又达到了六十万人之众,甚至过了上一次。
手中大权在握的李景隆再一次骄狂起来,他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向朝廷要钱要粮食,他心里很清楚,朝廷在京师附近的军队已经不足二十万了,可以说,他掌握了大明倾国之军。
甚至朱允炆催促他北上的圣旨也被他扔到一边,公开对宣旨官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六十万大军,甚至过了济南的人口,李景隆开始有了一种傲视天下的感觉,似乎在他眼里,燕王不过是一只蝼蚁,他一脚便可以踩死。秦王、晋王不过是关在笼子里的狗,就等他拿棍子去收拾。
不过他现在最不爽的就是卧榻之侧的打鼾者,同在山东,就离他的大军三百里外还有另外一支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在上次的战役中竟接收了陈晖十余万山东军,这件事令他耿耿于怀。
或许是给朝廷的战报编得太圆满了,连他自己都相信了,他相信上次的战役并非是他用兵不力,他甚至相信他在良乡确实是腹背受敌所致,是因为陈晖擅自撤军才导致他的失败,现在李景隆急欲获得一次证明,证明他用兵不比任何名将差,大都督府里灯火通明,数十桌酒席摆满了大厅院子,几百名将领汇聚一堂,他们大口吃肉,开怀畅饮。尽情地享受李景隆对他们的拉拢,大厅上,李景隆很优雅地用小杯喝酒,眯着眼睛听取部属们对他的恭维。
“能领六十万大军出征,历史上也寥寥可数,我记得只有秦国的王家父子有过这种殊荣。”
“王家父子算什么,他战战转兢才敢领兵,哪里象大都督这样从容自信,连皇上的旨意也都是一句话弹回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何等威武,试问我大明开国至今,有哪个大将这样说过?“
“你是健忘,那年先帝命李维正回京述职,他不就这样说的吗?
高丽内乱,他无法回京。“
“呸!李维正一个县衙小、吏出身,他能和大都督比吗?大都督可是皇亲国戚,名门之后,中原大战。他不过像只看家狗一样的龟缩在辽东,他敢出来争天下吗?”
李景隆听到李维正这个名字,他忽然想起当年在武昌时和他一次见面,那时他不过是个小小的锦衣卫百户,现在居然也成了一方诸侯。李景隆心里十分不舒服,他便冷笑一声对众人道:“你们说,假如我命李维正来见我,他肯过来吗?”
众人面面相视,谁也不咙声了。大家恭维归恭维,可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李景隆夺了盛庸权,夺了郭英和吴杰的权,这时候李维正若还来,则真是傻了。
“怎么都不说话了?”李景隆不高兴地问道。
一名将领干笑一声道:“大都督舟威名如皓月当空,怎是李维正那种微末萤火所能比,大都督不妨试一试。毕竟他也是朝廷之军,大都督的命令他不听,则就是公然抗旨。这个问题他总该会考虑一下吧!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
众人也随声附和道:“柳将军所言极是,大都督不妨试一试,我等愿替大都督效命。”
李景隆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冷然道:“我倒真想试一试!”
酒宴散了,李景隆在书房里面对着地图沉思,他曾经在山东为都指挥使,对山东地势颇为熟悉,沉思良久,他决定命军队攻打蓬莱,只要拿下蓬莱,李维正在山东就无立足之地,只能灰溜溜返回辽东,这样。自己北伐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这时,军师毛华每匆走进房间,他躬身行一市道:“大帅是找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