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作者:醉罢君山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81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作者:醉罢君山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81
被刺,意味着南匈奴叛乱的终结。
在句龙大人吾斯死后(144年),南匈奴叛军群龙无首,马寔乘机挥师进击,大破叛军,杀死一千二百余人,左奥鞬王台耆率南匈奴余众悉降。紧接着,失去盟友支持的乌桓诸部落共计七十余万人,也向马寔请降。
汉帝国的北方危机,终于尘埃落定。
然而通过这几次的危机,汉帝国的大国地位已经是摇摇欲坠了,虽然汉帝国顶住了鲜卑的进攻,顶住乌桓与南匈奴的叛乱的威胁,但是这个胜利,赢得很勉强,根本看不到当年横扫北匈奴的气势。
鲜卑在占据了大漠南北的广阔土地之后,其崛起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只是因为鲜卑部落众多,一时尚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因此其中汉帝国的威胁还是有限的。而南匈奴的反复叛变,究其原因,乃是企图摆脱汉政府的控制,摆脱从属国的地位,重现匈奴昔日的辉煌之中。汉帝国与南匈奴、乌桓、鲜卑之间,有着理不清的复杂关系,四者之间反复上演联合与对抗的故事,在联合与对抗的背后,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利益。
在这段时间中,真正可以称为主动经略的,只有班勇复通西域,然而这个所谓的“主动经略”,亦是一波三折。
【二、班勇舌战群臣】
从107年退出西域,东汉陷入十一年的羌战之中,到118年羌战告一段落,这段时间,西域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盘踞在西域北部的北匈奴卷土重来!
自金微山战役后,北匈奴逃遁到了巴尔喀什湖附近,在班超担任西域都护的十年间,北匈奴根本没有机会染指西域。班超去世后二年(104年),北匈奴派遣使臣抵达洛阳,请求与东汉帝国和亲,重修呼韩邪单于的故约,但是此时的东汉政府根本不把北匈奴放在眼里,一口拒绝了。第二年(105年),北匈奴再次派出使者到敦煌,准备向东汉政府献上贡物,但仍然被拒绝。正当北匈奴居住在荒寒的北地,十分狼狈之时,天赐良机,东汉政府因为无力控制西域的叛变局面,宣布从西域撤军,北匈奴毫不犹豫地抓住这次机会,卷土重来。
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匈奴虽然实力大不如从前,但还是可以收拾西域的残局。到了公元119年,北匈奴以武力控制了西域,重新成为西域诸国的宗主国,并且联合西域诸国的部队,开始进攻中国的边塞。
东汉政府不得不考虑亡羊补牢的办法。敦煌太守曹宗建议汉军再次进入西域,朝廷批准了曹宗的计划,派长史索班率一千余人进驻西域的伊吾地区进行屯垦。汉军重入西域,西域东部国家车师前国与鄯善再度归附东汉。
这支象征性的屯垦部队很快便遭到灭顶之灾。
公元120年三月,北匈奴伙同车师后国的军队,猛攻伊吾,在匈奴兵团的优势兵力之下,一千多人的汉屯垦部队,焉能抵挡,很快便被击破,长史索班阵亡。匈奴军队指师南下,占领车师前国,车师前王落荒而逃,匈奴再度控制塔里木盆地的北道。位于南道入口的鄯善国形势岌岌可危,鄯善国王紧急向敦煌太守曹宗求助。
对北匈奴的嚣张气焰,曹宗义愤填膺,上书朝廷,请求出兵五千人反击北匈奴,以报索班被杀之仇,并重新夺回西域。
朝廷中吃闲饭的公卿大夫很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应当要开闭玉门关,与西域断绝关系。前线的官员力主反击,而朝廷的官员力主放弃,持秉大权的邓太后心里也没有主意(关于汉和帝之后权力中枢之情况,后文详之),她想起了一个人,那个人对西域的情形最为了解。这个人是谁呢?正是班超的儿子,在西域出生成长的班勇。
邓太后征召班勇上殿,询问班勇对此事的看法。
班勇侃侃而谈,他先分析在汉匈战争史中西域的重要作用,是“夺匈奴府藏,断其右臂”,匈奴人把西域诸国看作自家的仓库,在汉军从西域撤兵后,匈奴人卷土重来后,“遣责(债)诸国,备其逋租,高其价直(值),严以期会”,在班超控西域以前,匈奴人每年要向西域诸国摊派各种税租,金微山之战后,匈奴战败逃遁,西域诸国就不再缴交这笔费款了,但是现在匈奴人又回来了,逼迫他们把这些年欠下的各种费款统统补缴,还在原先价格的基础上提高了一部分,作为利息,为了防止诸国抗缴,还严格规定了最后的期限。这使得西域许多国家都怀念汉帝国的恩德,想要归附汉室,却没有门路。班勇进一步指出,西域诸国之所以经常叛变,“皆由牧养失宜,还为其害故”,问题是出在汉朝官员在西域的管理不当。
接着,班勇对曹宗的“反击匈奴”与公卿大夫的“弃西域”的两种观点各打五十大板。
班勇说:“现在曹宗因为屯田部队的惨败而感到羞耻,急着报仇雪恨,却不知道现在的情形不同于往日。如今国库并不充实,大军出动之后,没有后继兵力,军队深入蛮荒之境,成功的机率不到万分之一,如果因此而兵祸连连,就会后悔莫急,这是示弱于蛮夷,暴短于海内。所以我认为,不能批准曹宗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