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184章 《越女剑》杀青,观《长江七号》有感!</h1>
《越女剑》作为成熟的商业片,整部戏拥有大量动作戏份和特效镜头。
从一开始的吴越武士宫中对决,再到吴国八武士醉酒闹事,撞见赶羊过街的阿青,调戏良家妇女不成反被打脸。
再之后阿青跟白猿对打,越国锦衫卫士向阿青学习剑术。
以及高潮部分越国剑士学成越女剑术,为伐吴扩军备战,野外排列成军阵猎杀成批的犀牛剖皮制甲,越甲齐备后,三千将士趁吴国没有防备,一举攻城吞吴。
到最后阿青单枪匹马闯入宫中,刺杀西施,都运用了大量特效镜头。
整部戏下来,包含特效的镜头足足有642个,占了全片五分之三的镜头。
当然,主要是特效渲染,让山色风景变得更美,让战争镜头更富有历史感,动作特效方面只有不到一百个镜头。
这根《英雄》和《无极》很像,为了突出电影的画面感,而不是一味增加华丽的武打动作特效。
不过,特效渲染也是很花钱的一件事。
张然为了节省成本,以及缩短《越女剑》后期制作时间,绝大多数镜头都在“夜景”下拍摄的。
这也符合剧情需要,和历史情况。
打仗往往就是三更埋锅,四更造饭,五更拔营,要得就是不讲武德,让敌军大意没闪,然后偷袭得逞。
阿青赶羊,也是天黑了,赶回家,然后被除了晚饭喝醉酒的吴国八武士撞见。
范蠡想要见识阿青口中的白猿,也跟阿青放羊到夜晚,白猿才趁着夜色出来偷袭,想要杀死范蠡这个夺走阿青的臭男人。
这些镜头在夜景下拍摄,可以节省渲染成本,甚至可以将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工作,外包给其他特效公司。
简而言之,就是降低特效要求,从而降低特效制作费用。
《越女剑》全片拍摄下来,制作成本也就1.3亿软妹币。
虽然在当下已经很贵了,但特效方面也只花了不到一千万美刀,不到制作成本的一半。
《越女剑》的特效公司以高丽digitalidea为主,其中四成项目在交给国内特效公司处理,张然跟上影一起投资的原创动力文化,外加上美影,也有参与其中。
这虽然有培养高丽特效公司之嫌,但亚洲特效公司,除了高丽的digitalidea,也就香江的先涛数码(风云、功夫)和万宽电脑(蜀山传、长江七号)。
后两家有技术,但心是坏的,对内地电影有偏见,跟绝大多数香江影视圈从业者一样,内地人傻钱多,你给他项目,他肯定要赚,但并不会尽心尽力。
内地影视公司吃过亏后,基本上就都去找高丽特效公司了。
他们不但比较用心,能够满足影视公司、导演的需求,而且价格方面也便宜。
亚洲地区就高丽扶持电影特效公司发展,高丽政府有补贴。
现在digitalidea才起步,在培养市场,高丽政府补贴超过30%,即一个项目本来要花一千万美刀,内地影视公司只要掏七百万美刀就够了,剩下的钱高丽政府出。
内地影视公司不是傻子,一边是叫高价,糊弄了事。一边是尽心尽责,价格还便宜。
香江整体电影工业水平为什么会下降,直至被淘汰?高丽电影为什么能取代香江电影?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香江太小,格局差太多了。
内地现在条件也不成熟,张然有心扶持一二,但也不可能就张然一个人吃亏。
组建特效公司,就光接自己公司的活,这肯定是入不敷出,没办法长久活下去的、
开公司,还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做慈善。
《越女剑》剧情简单,张然也没有故意将它搞复杂化,大概剧情只够用90分钟。
所以,《越女剑》拍摄时间不长,41天就完工了。
胶片电影时代,因为卡带技术原因,电影播放时间通常是15的倍数。即,45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
国内以往用45分钟和90分钟,高丽、东瀛、米国通常是60分钟和120分钟。
香江电影黄金时代,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取悦观众,所以通常都是节奏紧凑明快的90分钟。
内地院线电影,也尽可能在90分钟内把故事讲明白。
长久以来,内地电影观众,也适应了90分钟的看片模式。
也就是说,华语商业电影,最合适的片长时间就是90分钟左右。
对导演而言,没办法在90分钟内将故事讲完的,那都是垃圾。
当然,10年以后内地全面进入数字电影时代,影片片长通常都在120分钟左右。
但这是导演想要多表达一些东西,用多出来的三十分钟丰富剧情,把故事讲清楚,说白了还是没能耐。
而他们这个转变,就必须要让观众慢慢接受。
一开始观众当然是不接受的,所以这些年来的烂片,通常都是120分钟左右。
观众因为以往的习惯,下意识觉得影片长了,冗长,有很多无聊的戏份,会觉得影片注水,不够精简,不够精彩。
有兴趣的可以翻翻张义谋的电影,90分钟的往往比120分钟的更受欢迎。
再看陈凯哥的,除了《霸王别姬》,片长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电影越是存在问题。《霸王别姬》拍的好,其实也意味着陈凯哥没办法用主流的把电影拍好。
张然没这种情况,张然跟其他有艺术追求的导演相比,纯粹就是一个商人。
眼下90分钟商业电影是主流,那就拍90分的电影,这也可以节省不少成本,如果120分钟电影被绝大多数观众接受,那么张然就拍120分钟的。
《越女剑》拍完,时间也进入08年。
张然稍微闲下来一些,跟刘茜茜一起抽空进电影院,支持了一下星爷的《长江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