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刘禹辰在族长、执事等陪同下,观摩一番城堡后方车间的冶炼、铸造工艺,后山开拓出不少平地,搭建成车间,有冶铁出水的,有成型锻模的,还有匠师学徒联手生产武器和盔甲的,虽然高温环境,但是这些郭族子弟脸上都挂着兴奋之情,大概因为搬迁汉川之后,不但薪水方面给的更高了,而且登户在册,成为大汉百姓,不再是奴隶身份,不少人还分到了土地,郭家给这些匠师学徒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做短工、长工或者郭族家仆,享受的待遇自然不同。
边走边看,刘禹辰眉头越来越皱,最后忍不住问道:“你们以前都是这样生产的吗?”
郭正乾毫无头绪,茫然点头道:“自从祖上传下来,虽然几分改造,但工艺流程基本就是这样子了,不知汉王看出有何不妥之处?”
刘禹辰解释道:“我观看几个作坊,都有许多匠师和助手、学徒,来共同完成一件兵器,比如说一柄戈器。它的戈尖需要成型、铸造、锤炼、打磨,戈杆同样需要挑选上好的拓木、削棱、磨光、浸泡等一系列繁杂工序,这样一来每个匠师带领学徒都有从头至尾地做起,耗费不少人力物力,为甚么不考虑将工序分割化,比如铸造的专门铸造,锤炼的专门锤炼,打磨、抛光等各分成一个小工序,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如此一来,每个匠师只负责一个工序,身边的徒弟学得也快,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专门从事一个小工序,无论在生产质量、度各方面都有很大提升,而且将来制造特殊武器或先进器具时,保密工作也好做,一个人走漏风声也只会泄漏一个小工序而已,不会影响大局。”
他越说越起劲,将二十一世纪工业生产流水线管理讲解出来,身边陪巡的郭族家主和长老们越听越震惊,他们都是打小就对冶铁炼兵耳目濡染,对其中道理自然一点就通,此时一番理论灌下去,只觉石破天惊,茅塞顿开,越想越觉得其中的利益太多了。
郭正乾忽然向着刘禹辰弯身一躬,敬佩道:“听汉王一席话,胜读十年《论语》《春秋》,如此将各自作业改为流水作业,可节约大量的资源浪费,腾出大批匠师攻某一工艺,自然铸造的质量、度、标准都有很大提高,原先我还担心,大批生产新研究的武器,一是未必有几名匠师能从头到尾掌握,二是保密方面如何不泄露出去,作坊推行流水线生产,就不必担心了。”
其它族人也都惊喜起来,心中对这汉王更加崇敬佩服,婀娜玉立在身旁的郭大小姐更是伸出柔夷攥住他的大手,眼眸望穿秋水般温柔,异彩闪动,长长的衣带垂在腰侧,摇曳生姿,眉枝如画,俏脸含春,深情专注下流露出万种风情。
刘禹辰忽然又想起项羽手中的霸王刀,锋利无比,无坚不摧,而且刀本身就擅于劈砍,如今兵车已渐渐退出战场,取而代之的骑兵队成为作战主力,因此单纯的刺兵器不足以挥效力,如果把刀应用于马战冲锋,作用力更大,而郭家竟然生产近战武器中,只有剑、戈、矛、戟,唯独漏下最为凶猛的刀,甚是不解,问道:“郭……岳丈,为何咱们族中不生产战刀呢?”
这一句岳丈叫得郭正乾心花怒放,虽然他的宝贝女儿早许给刘禹辰,但禹辰身为汉王,彼此之间有君臣之礼,如今当着家族所有嫡系旁系子弟的面,唤了他一生岳父,其殊荣可不是其它人能比的。
郭正乾心中暗喜,表面不动声色道:“回汉王,自周天下最初所创的兵刃之中便只有铜刀而无铜剑,那时的青铜大刀,有厚实的刀脊和锋利的刀刃,刀柄端一般呈扁圆环形,所以又叫“环柄刀”,只是青铜刀质地较脆,缺少韧性,劈砍时容易折断。因此看来厚重,却并不实用。
“而剑最初出现于北狄部落,铜剑一样不利于劈砍,但比起铜刀来,灵活轻便,且利于直刺,因此剑的优势渐渐明显,在中原也大行其道,成为天下君子和武士最喜欢用的兵刃。相比之下,刀的做工粗糙,形体笨拙,远不如铜剑精巧锋利,所以刀迟迟没有投身战场,甚至展到后期一度被人遗忘这类兵器。”
“直到现在,冶铁水平比春秋战国期有了一定进步,但是铁质锻造炼制出来的刀器,仍然生脆易折,如果加厚刀背的话,虽然坚硬许多,但重量太沉,若非天生神勇之人,很难使用,战场上的士兵都是普通体魄,这种大刀根本抡不起来,所以郭族并没有把刀列为生产的武器,除非将冶铁技术再提升一些,提高锋利和韧度,减少重量,长柄大刀才能批量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