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了这十个建虏回去,下一次应该不会再出现建虏集结重兵打祖大寿,而自己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崇祯皇帝心中想着,便开始安心过个好年了。
回顾崇祯十三年,最让他开心的事情,其实不是常熟民变案后的整顿官场,也不是称之为“钉子行动”的辽东战事,而是意料之外的和郑芝龙的协议。
常熟民变案之后的整顿官场,是崇祯皇帝花了心思的,一环接一环的整顿,因此,最后整顿的结果,完全在他的意料之内,开心是开心,但不是最开心。
“钉子行动”也同样如此,卢象升带去辽东的军队,是崇祯皇帝挑选出来的积年老贼为骨干,这些人是自发愿意去辽东赎罪,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军卒,远比一般军卒要好用。而且卢象升手下,水师是特意从福建调来的,战马是特意去河套抢来的。
这么大的心思花下去,说句实话,就算不是卢象升领军,而是换成孙传庭或者洪承畴,战绩也不会差的。因此,对于辽东战事,崇祯皇帝也是高兴的,但不是最开心的。
相对这两个事情来说,郑芝龙这边的收获,就绝对是意料之外,而且也是收获最大的。
要知道,郑芝龙的船队,一年光靠收保护费就有上千万两之举,五五分成的情况下,朝廷都能白得五百万两左右。而后,这其中的大部分银子,都依旧委托给郑家,直接从南洋换成粮食送往大明北方。
小冰河时期,天灾可不是说着玩的。南涝北旱,也不是一下就能人定胜天。虽然兴修水利的事情,一直有在做。可要见效,至少也要三年五载才行。而这中间过程中发生的灾情,还是要朝廷从其他方面来救灾才行。
而救灾最实在的一条,就是要保证灾民有得吃。崇祯皇帝在严格监督地方官府救灾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郑家源源不断地从南洋向大明输入粮食。
也真是因为这个为前提,因此国内虽然有灾情,朝廷还在西北、西南以及辽东用兵,却再没有出现大得饿死人的灾情。也让崇祯皇帝有了整顿官场,开辟辽东战线的可能。要不然,朝廷绝对没有这个精力来做好这两个事情。
来年的粮食问题,还是重中之重!崇祯皇帝心中想着这事,毕竟辽东战场的开辟,那边就要输入大量的粮食才可以!前方将士们只有穿得暖,吃得饱,哪有足够的精神打仗!
想完了辽东的事情,崇祯皇帝便又想起了西北的战事。有一点,让他有点出乎意料的是,西北的敌人,那个叛将柴时华勾结而来的外敌,几乎都是不堪一击,被地方官军连同吴三桂一起,打了好几次的落花流水。亏了对方也是骑军,逃得快,要不然,几个部族都不够灭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叛将柴时华也没有翻起什么浪花。他勾结了西部及吐鲁番兵力入侵,结果被副将王世宠击败。柴时华走投无路之下,只好举火自焚而死!
不过在这个位面上,因为蝴蝶效应的关系,乌拉特部也成了柴时华的助力,使其兵力比起原本历史上要强大的多。因此,这个时候,柴时华还在兴风作浪,但多了吴三桂这支骑军,照样如同历史上一般被打得丢盔弃甲。
想着这个事情,崇祯皇帝又想起祖家军已经被建虏所灭,心中衡量了一下,便下了一道旨意,让吴三桂凯旋,增强关宁这边的战力。毕竟贺人龙所部并不属于关宁,只是从御马监这边临时调过去而已。
至于西南那边,这种原始雨林的打仗并不怎么好打,因此,战事并没有显著进展。崇祯皇帝在此时,也就没有过多操心。
御马监辖下的三大营,经过这一年多的训练,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磐石营这边,之前御驾亲征时没有配置好的偏厢车之类,都已经配置到位,且已经训练了一段时间。各种火炮,也都已经有了。再训练个一年半载,绝对能达到戚继光在兵书中要求的那样。不过火药的消耗量有点大,还有火炮也都淘汰回炉了一批。不过朝廷眼下有钱,支持训练不是问题。
勇卫营中的新兵,之前的时候单独抽调出来,和京营那边进行了一次对练,把京营打得落花流水。虽然不能证明勇卫营的新兵已经能去和建虏打仗,但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说,京营也是够烂的,到了该整顿的时候了。
相对来说,骠骑营这边,训练反而是最慢的。之前挑选新兵的时候,虽然就有要求,必须懂骑术,但是,骑军训练,不但是要训练兵卒,还要训练战马,互相之间要能配合,要他们习惯火炮火枪的声音,等等内容,实在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好的。
崇祯皇帝不时都有巡查这三大营,对于训练情况掌握得非常到位。因此,在他看来,对三大营的训练,最好再持续个一年,那样再拉去辽东打仗,把握就能更大一些了。而且一年时间下去,大明的军工又会有更大的进步,对于和建虏的装备差,就能拉得更开一些。
接下来的一年,崇祯十四年,以三大营为基础,可以对京营也进行整顿了。等京营整顿完成之后,就以京师为中心,对全国各地的卫所进行整顿。以后对南方用兵,可不能还用北方的兵。大明军队的强,必须是要整体强大才行。
暂时,崇祯皇帝就是这么计划的。不过他也知道,计划往往没有变化快。辽东那边,奴酋皇太极肯定不会坐以待毙,肯定会搞出一些事情来,搞不好,朝鲜战事又会爆发,且看着吧,反正不能让皇太极如愿。
想着这些,崇祯皇帝又想起了洪承畴的密奏,他想发起一场对蒙古草原的战事,继续分化瓦解建虏的军事联盟,对于建虏的铁杆,以打为主。比如,敖汉部,还有科尔沁部,这些都有侵犯大明关内,又是建虏的死忠。
对此,崇祯皇帝自然是同意的,在来年,就让洪承畴自己看着办好了。
别了,崇祯十三年,之后,就该展望崇祯十四年了。历史已经改变,崇祯十四年,只会比崇祯十三年更好!
对此,崇祯皇帝满怀信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明开始了新的崇祯十四年。
这段时间内,朝鲜君臣一直是提心吊胆的。不过一直等到新年的到来,建虏并没有大举进攻,这让朝鲜君臣都松了口气。
按照以前的惯例,建虏对朝鲜的进攻,一般都选择在十二月初开始。但是等到新年都到来了,建虏还是雷声大,雨点小,那就说明建虏其实只是在恐吓而已。
这么想着,朝鲜君臣终于松懈了下来。
与此同时,皇太极却开始发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