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现在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军人的社会地位大不如前,边防军人首先是择偶难,好不容易结婚,又由于两地分居等原因,造成家庭不稳定,婚姻亮红灯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是社会大环境问题,我能有什么办法?两地分居既有政策原因,也有个人选择的原因。如果因为这个就解散家庭,那主要还是感情不深,不真。还有,就是缺乏责任心。”
“阿姨,您说得太对了。”陈默说,“你是什么时候当兵的,你们年轻时婚恋观是什么样的?”
“我们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我一激动就报名参军了。”
“听口音,你像是南方人?”
“我老家是湖南的,我父母在上海。”
“湖南,那是王司令的老家,听说当年三万湘女进西域,那是何等的英雄壮举啊!”陈默说。
“我就是被王胡子鼓动来的。”老人说,“当年啊,那可真是满腔热血,一心报国。”
“阿姨,你们都是巾帼英雄,你们是踏着细君公主、解忧公主的脚步千里迢迢来西域的。”
“小陈,你知道的还不少啊。”老人身子往沙发里移了移,轻轻靠在柔软的靠背上。
“阿姨,那时部队招女兵进西域,您知道是来干什么吗?”
“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老人说,“口号是这样喊的。”
“事实上呢?”
“事实上就是给十几万立下汗马功劳的解放军战士一个家。”老人说,“天地交合,阴阳相会,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当时西域也有很多人口,解放军战士能不能找当地女子结婚呢?”
“那是绝对不行的。汉族女子可以嫁给当地男子,军人却不能娶当地女子。那是政策。”老人说。
“那些年,从全国各地来了不少女兵吧?”陈默问。
“有人说是五万,有人说是八万。具体数字谁也说不清。”
“那个年代,在西域的军人应该有十几万吧?即便补充五六万女兵,还是解决不了全部问题啊。”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参加学习,领导说,如果军人家里有媳妇的,就让老家的人将媳妇送到西北局转运办。那时在西安、兰州、酒泉、哈密都有中转站。只要到了中转站,就由公家出钱送那些军人家属来西域。”老人说。
“如果以前在家里订了婚的,或者老家父母可以帮助讨到媳妇的,军队会不会让这些女子来西域呢?”陈默问。
“当然可以,自己能解决问题当然最好。只有那些靠自己和家人无法解决婚姻问题的,组织上才会出面帮助。”老人说。
“女兵来了,男兵会不会都想抢着要啊?”陈默笑着问。
“那时有规定,小让大。就是年轻人先等一等,先让三十岁以上的老兵娶媳妇,然后是二十八九岁的,二十五岁以下,都要缓一缓。”
“您来西域的时候是多大岁数?”
“十六岁。”
“阿姨,您真厉害,太了不起了。”
“那时候年轻嘛!”老人回忆起过去,似乎又回到那段火红的年代。
(下一章:《激情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