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893章 捉襟见肘</h1>
李严虽然不服气,却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手段高明,至少让他在官面上找不出毛病。
要把孟达从南阳调到关中来,自然应该先和魏霸商量一下,这个理由说得通,可是现实却行不通。魏霸人在东海,据说正率领水师出航,在大海上漂着,哪能说找就找?就算他人在广陵,公文来往,没有两个月也搞不定。如果诸葛亮再在里面搅一下,就说不准什么时候才能把事情办成了。
而从凉州征调战马,组建骑兵,同样是一个饮鸩止渴的事。不是说有了战马就有了骑兵,关中能做骑兵的人大部分都被魏延带走了,剩下的一部分也交给了赵广,李严麾下现在只有不足千人的亲卫骑,这还是魏霸给他留的礼物,否则他连亲卫骑都配不齐。关中百姓大部分来自汉中,种地没问题,做步卒也绰绰有余,做骑兵就勉强了。要想迅速组建骑兵,那就必须从陇右征调合适的骑卒甚至骑将。
那么,组建起来的骑兵还是他李严的骑兵吗?他在陇右什么根基也没有,相反,诸葛亮的门生姜维却是天水人。
李严现在是彻底明白了诸葛亮的心计,却无可奈何。到关中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诸葛亮没有强求他来。他不想要姜维在关中,诸葛亮就把姜维调到了敦煌,一切都随了他的愿,如果他还对诸葛亮口出怨言,那就不好说了。
说来说去,还是他技不如人。在成都,他斗不过诸葛亮;离开成都,他依然斗不过诸葛亮。
棋差一着,别手别脚啊。
李严现在有些怀念在成都的时候。那时有了什么难题,他还能找马谡商量商量,现在马谡也在成都,相隔万里,就算是写信,一来一去的也要大半个月,根本不能像面对面商量那么方便。李丰心智一般,没什么好的建议,程安老成,精于会计,是个好帮手,不过最多也就是和杨仪相当,赵素倒是有点智谋,只是太懒散,不够主动。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和魏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未必肯全心全意的帮他出主意。
李严知道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的原因所在,却已经来不及后悔了。连远在东海的魏霸都看出了危险所在,他又岂能不知道他即将面临的困境。如果曹魏要攻取关中,他拿什么来应付?潼关有魏家部曲陈祥在守着,问题不大,可是蒲坂怎么守?没错,他可以亲自去,有足够的步卒,也有足够的军械,守住蒲坂问题不大,可是如果魏军发挥骑兵的速度,从其他方向入关呢?
他既没有足够的骑兵做为机动力量,也没有足够的步卒来严防死守,要想守住关中,怎么看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关中四塞,的确易守难攻,问题是没有足够的兵力,关中一样守不住啊。
诸葛亮给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他还当宝贝似的抢了来。一想到此,李严就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
只可惜,他就是把自己的脸抽肿了,也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他本想想把孟达调到关中来帮他,现在也被诸葛亮否决了,只能另想他法。
李严又想魏霸之前的提醒。一个多月前,他收到了魏霸的信,魏霸提醒他魏国有可能会起意重夺关中,关中面临着重大危机。他也预料到了李严没有骑兵,在关中根基不固的不利因素——正是因为他的提醒,李严才想调孟达入关中。除此之外,魏霸还向李严推荐了几个人。在李严看来,这几个人都不如孟达来得贴心,所以李严先放在一边,没有理会,现在孟达来不了了,他只得重新考虑魏霸的建议。
魏霸推荐的几个人中,就有廖化。
李严最觉得不可思议的就是廖化,因为廖化和魏霸几乎没有什么交往。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那就是廖化曾经做过关羽的主簿,仅此而己,而且廖化后来和关家也没什么联系,相反和丞相府却走得非常近。廖化现在任扶风太守就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
魏霸推荐廖化,李严想来想去,觉得如果不是他们有不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魏霸建议他从诸葛亮留下的人里面挖角。魏霸本人就是这么做的,马谡原来是丞相的亲信,邓芝原来也是丞相的拥趸,后来都被魏霸成功的挖走了。魏霸建议他也这么做,未尝没有可能。
李严会这么想,是因为除了廖化之外,魏霸还推荐了霍弋。如果说廖化还有与魏霸暗通款曲的可能,那霍弋则和魏霸一点关系也没有,他绝对是丞相的拥护者。
考虑再三,李严觉得亲自赶往西部一趟,和廖化面谈。除此之外,他还要与陇山守将赵广、张睎,萧关守将陈式交流一下看法,就算得不到他们的帮助,也不能让他们成为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