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下堂,兰殊把画还给了公孙霖,道出自己已经听闻了画中的美好故事。
公孙霖握着画轴,叹笑道:“若说当年风雨如晦的大周就像这画上的将倾之巢,那大将军与长公主,便是这杆枪与这把伞。没有他们,大周也不会有一丝喘息之机。”
兰殊颔首敬重道:“我一直都很佩服他们,还有先生您。”
公孙霖微微笑了笑,短促的沉默,看向了她,“你是个极聪明的孩子。有很多道理,我觉得不用我们说,你也会明白。”
兰殊听着她语重心长,似是话里有话,不由抬起眼,视线与她在半空中交汇。
那一瞬间,兰殊彷佛从公孙先生的视线中,除去看出了她日后必有出息,还将她日后会离开长安的想法,了然于心。
兰殊心里登时虚浮了片刻,目光不由飘忽了会。
只听公孙霖道:“我不会改变你的想法,也不会干涉你任何决定。”她转过身,用银钩子将那幅画挂回了墙上,仰头,张望了番,“但我仍希望,以后,在面临一些抉择的时候,你偶尔仍可以回想起这幅画。”
少女乖觉点了点头。
这一刻的兰殊,凝着那画,曾以为公孙霖是希望她和秦陌可以同上一辈一样,携手相伴,风雨同舟。
直到后来,她不惜倾囊捐赠了大批粮草,毫无保留地支持前方将领,收复沦丧的国土,成为了那把罩住大周的胭脂伞。
\t\t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t\t', '')('兰殊才明白,她的老师,远比她想象中还要高瞻远瞩。
她希望她明白的,是大是大非上的不计前嫌;是一个国家的国泰民安,少不了那柄在沙场上抵住腥风血雨的男儿枪,也少不了风雨飘摇中罩下的女儿伞。
--
薛长昭与卢梓暮即将启程离京,再度前往海外。
兰殊今日下堂,难得没有停留下来寻先生讨教,一听见钟声,收拾完桌面,便朝着门外奔了去。
秦陌先她一步来到了城门外官道的长亭边,陪她一起送挚友出远门。
“她还要一会儿到。”秦陌望了眼城门方向,同他们道。
薛长昭颔首,先往马车走了一步,命人盘点一下随身的行囊,有没有什么缺漏。
卢梓暮站在长亭边,看了秦陌一眼,忽而冲他勾了勾手指,将他引到了长亭另一边的角落处。
秦陌眼含困惑地随在她身后,卢梓暮四顾环望了番,确认没有外人偷听,双手交叠,亭亭站在了他面前,扬起下巴道:“我知道世子爷不喜欢阿殊。”
\t\t\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