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以后,苗苗从c市直飞加拿大,孔见青如约赶到机场送她。
姚海峰鞍前马后地替苗苗换登机牌、托运行李的时候,苗苗把孔见青拉到一个僻静的地方,眼一闭心一横:“你想问什么就问吧。”
孔见青沉默了一下,道:“你知道什么?”
苗苗摇了摇头:“我知道的不多,就只是见到了他而已,没有聊什么。你知道的,以前我跟韩应就是因为你和姚海峰才勉强有些交集的,不算熟,他那种人,不会跟我说什么真心话。”
孔见青垂下眼眸,他还真是。
不仅他是,她自己又何尝是那种会和朋友或亲人倾诉心事、寻求开导的性格?从小到大,她遇事都靠自我调节——当然,在她青春期之前的十几年里,她过得简单又充实,也没什么需要调节的烦恼。
青春期之后,敏感如她、骄傲如她,渐渐开始有了关于前途、关于朋友、关于心动的困惑,可那时候,她身边有韩应。在韩应面前,她好像从来都不需要伪装什么,因为他见过最狭隘、最虚荣甚至最虚伪的她,甚至,他比她自己都要了解她。不用她说一句话,他就能用最犀利的目光看破她的心事,用最直白的话语令她醍醐灌顶。
不知不觉间,她好像已经太过依赖他,依赖到,当韩应不在身边的时候,她既不具备向朋友求助的本事,也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于是她索性不调节,反正也不会死,反正日子也是一天一天地过。
所以哪怕是最崩溃的那几天,她也没有向任何人倾诉过。
因此,苗苗知道韩应家里出事,还是从姚海峰口中得知的。
前两年,姚海峰、赵睿、聂帆、金佳华、李莱茵,甚至还有梁书源,所有人都在联系韩应,但他的qq头像再也没有亮起过,他的电话号码早就变成了空号;两年后,大家渐渐开始放弃了尝试。
孔见青什么都没有说过。只不过,在微信已经普及的现在,她还坚持登着手机qq,每天都会上去查看那个沉寂的头像和名字;大学入学时三大通信运营商都对新生推出了极其优惠的学生卡,她却不肯办理,这么多年都坚持付着昂贵的月租,用着她原来那个长途漫游的归属地为l市的手机卡,等一个再也等不到的电话。
苗苗也试图联系过韩应,但发的消息都跟其他人一样,如泥牛入海。
至于在美国见到韩应,只能说纯属偶然。
苗苗在加拿大待的时间久了,时常会跟朋友自驾去隔壁美国玩耍。也是巧,那趟出行,她跟朋友刚巧就去了韩应所在的城市,波士顿。
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课本中明确提到过,1773年,美国历史上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最终引起了著名的美国独立战争。因此对于大部分土生土长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一生中,都是先知道“波士顿倾茶事件”,后知道“波士顿”。
波士顿是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也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孔见青知道的更多一点,她还知道,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坐落于波士顿都市区。
苗苗接下来果然说道:“韩应现在在麻省理工。”
麻省理工啊……孔见青听闻以后,竟有种意料之中的感觉,他还是他,那么厉害的他。
“然后,他学的是什么专业来着?他跟我说了,好像是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反正是个什么engineering。”
孔见青突然轻声说道:“mechanical engineering,机械工程。”
“对对,就是这个,”苗苗点完头,奇道,“你怎么知道?”
孔见青惨淡地笑了笑。她怎么会不知道啊?那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
她不仅知道这个,她还知道,麻省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学科,世界排名第一。
她替韩应骄傲,但同时,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捏住收紧了一般难受——原来他在国外过得那么好,意气风发,睥睨天下,未来可想见他会成为怎样优秀而强大的社会精英;原来囿于过往、无法自拔的,只有她一个人。
苗苗没留意孔见青情绪的翻滚变化,她微微皱起眉头,喃喃说道:“但是他现在好像才念大三,比咱们低了一届,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他那时候去的仓促,入学材料准备花了点时间,错过了当年入学,毕竟麻省理工可不是好进的。”
她就是在麻省理工碰见韩应的。
与她同行的朋友要去麻省理工探望熟人,苗苗跟她们一起在学院里溜达的时候,同行的人突然兴奋地小声叫道:“喂,快看,那边正在买咖啡的男生,好帅啊。”
谁不喜欢看帅哥啊?苗苗也乐呵呵地朝帅哥望了过去。
彼时波士顿正值冬季,又刚落了一场大雪,屋顶和草地都是一片银装素裹,雪白的天地之间,一个高大的男生正在旁边的露天窗口买速冲咖啡。天寒地冻的,他穿了件黑色的加拿大鹅经典款大羽绒服,裹在裤子里的腿修长而笔直,他通身都是黑的,唯有脚上的鞋带了抹亮色,而他的头上戴了顶厚厚的浅灰色毛线帽。
嗯,帅,虽然还没有看见他的正脸,但是光从打扮和身材就能断定是个大帅哥无疑。
三个女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帅哥的侧背影看,一边默默祈祷,转过来,转过来看看正脸啊。
或许是上天听见了女孩们的心声,又或许是……帅哥的咖啡拿到了手,转身打算离开,当然,显而易见是后者,总之,帅哥拎着咖啡正朝她们的方向转过头来。
苗苗的两个同伴就差尖叫出声了。
“果然很帅,是不是?”
“是亚洲面孔哎,你们猜他是国人还是韩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