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五百七十一章 决心(二)</h1>
慈禧太后后来真的又把那篇文章看了好几遍,虽然每看一遍,都会让她非常的疲惫,也非常的恐惧,但是她还是把那篇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同时她对于那个叫做章绛的乱党的认识又发生了变化。
“我原本只以为这个章绛是个读了不少书,但书生气太多的人,如今看看这篇文章,竟然是个英雄人物。不对,这文章的应该不是章绛写的,至少这里面的意思不是他自己的。一个整天拿着国学讲革命的人,哪里有这样深的心思。他背后一定还有其他的人,还藏着一个可怕的英雄人物。”慈禧忍不住这样想着。
慈禧给写着文章的人定下“英雄人物”这四个字,是因为在这边文章中,那个人表现出的对于时局,对于那些纷乱背后的东西的深刻的认识。有些认识甚至都超过了慈禧不少,很多地方读了甚至让慈禧都感到深受启发。
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对慈禧破口大骂,要真是这样做,慈禧最多笑笑罢了,反正骂她的人多了去了。什么阴险狠毒呀,什么牝鸡司晨呀,什么秽乱后宫呀,什么卖国求荣呀,什么祸国殃民呀。种类繁多,了无新意。
然而这篇文章不一样,它只是冷冰冰的追述了慈禧和她身边的那些人:她的盟友,她的对手们的种种政治举动。并且将这些政治举动后里的利益纠葛做了冷冰冰的分析,将慈禧为什么要做这些举动,这些举动的目的,结果,甚至是如果不这样做而采取其他的做法,可能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分析得一清二楚。
然而正是这样的分析让慈禧感到万分的恐惧,因为她发现她的一切的作为,在这篇文章中全然无法遁形,而她这样做的缘由考虑,对方也一清二楚,而她却对对方一无所知。这种不对称自然让人恐惧。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对手还认真的分析了她的努力,并认真的加以推演之后,得出的那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慈禧和光绪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如果慈禧想要继续她毕生的事业——尽可能的保住满洲人的大清,那她就必须在自己死掉之前,将对此威胁最大的内部因素——光绪皇帝干掉。否则,只怕慈禧的尸体还没来得及被埋到坟里去,她一心维护的大清皇朝就先被埋葬了。
然而,如果慈禧选择干掉光绪皇帝,另立一个小皇帝的话,也绝对不是什么好的选择。尤其是在有了这篇文章之后。如今的满清还能维持,很大程度上不过是靠着披着个朝廷忠孝大义的皮而已。一旦光绪皇帝就如这篇文章所预言的死在了慈禧之前,那么皇族内部的各种不忠不孝就直接暴露在天下人面前,所谓的“忠孝大义”的皮就没法再披下去了。
当然,如果满清朝廷手中还有足够的力量,这倒不是个什么大问题。远一点的比如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兄弟,囚禁了自己的老爹,干的这事和隋炀帝也没太大区别,但是他手里有力量,所以最终却成了旷代明君。近一点的比如满清前几代的那些皇帝们,这样的也不少,比如努尔哈赤一翘辫子,他几个儿子就一起逼死了他的大老婆,然后老八皇太极又弄死了好几个兄弟;然后等皇太极死了,他的兄弟多尔衮又去欺负皇太极的寡妇,玩出了什么“太后下嫁”的故事。再往后,就是我们兄友弟恭的“四爷”,六下江南,游遍天下,专门喜欢在文物上面放弹幕的“十全老人”。总之,没一个没问题的。然而因为有力量,所以都成了明君。
然而如今的满清朝廷却没有这样的条件了,它除了那张皮,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力量了,一旦丢了那张皮,那自然就变成了独夫民贼,人人得而推翻之了。这篇文章也毫不隐晦的将这样的一个结果摆了出来。并且告诉大家,慈禧能做的选择只有这两个,而无论她做哪一个选择,都等于在宣判满清的死刑。甚至于慈禧会选择哪一个,这篇文章中都做了细致的分析和预言。这边文章最后指出,毫无疑问的,慈禧会选择杀死光绪另立新君,即使这篇文章已经揭露了她的这种用心。因为两害相较取其轻,失掉了大义的那张皮,满清或许还能苟延残喘一阵子,至少,就算地方的督抚们更加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就算南方的革命党又闹了起来,至少,在北方,在京城附近,满清还有一点点的力量,还能勉强维持,虽然多半也维持不了多久。但是如果放任光绪胡闹,内部斗争一起,几乎可以肯定,满清立刻就会完蛋。
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阴谋,没有陷阱,没有骗局,所以有的一切意图都清清楚楚的摆在明处。革命党人承认,他们就等着满清失德或是内乱,然后好趁机造反,实现他们驱逐鞑奴,恢复中华的目标。
这不是阴谋,这是阳谋。但却是最无可阻挡的。因为推动阳谋的力量并不是区区一个光复会,甚至是同盟会的力量,甚至也不是常在他们后面的那些势力的力量,而是整个世界的大势。在这样的力量面前,慈禧第一次感到自己是这样的虚弱无力。